2011年6月16日星期四

16-06-11 品牌之殞落

我在夜市买了一块炸鸡,一入口即觉得口味重咸,心生疑惑,剥开鸡皮一看,果然调味如此重,是为了掩饰鸡肉的怪味。

之前,我在连锁炸鸡店也吃过不寻常的咸炸鸡,但当时我不会怀疑是鸡肉的问题,只认为也许是厨房工作人员失水准之作。这样想很正常。全球知名品牌嘛,怎可能用有问题的鸡肉?

后来,爆发黑心猪肉事件,坊间闻肉乾色变。有朋友说,以后若要买肉乾,就一定要买名牌肉乾。她还列举了一些本地和海外的知名品牌,认为这些品牌都有品质管理,令人吃得安心。

当时已半信半疑,隱约觉得就算是名牌食品,也不表示100%没有问题。

所以,我在<鱼目混“猪”大作战>一文这么写:“消费者也不必抱著‘贵就是好’的迷思,否则会让猪油蒙心的黑心业者有机可趁,鱼目混‘猪’,廉货充贵货。”不知算不算不幸而言中?

最近,我也收到了一本全球知名杂誌寄来的邀请函,邀我参加鉅奖比赛。我一方面很疑惑,不晓得它从哪里得来我的资料,另一方面,也企图说服自己:这是个老牌杂誌,应该只是促销手法,不至於是个骗局或陷阱吧?

换在从前,我不会有这样的怀疑,就好比我会担忧夜市炸鸡的卫生,但不会怀疑名牌炸鸡的来源。

但隨著知名企业陷商业欺诈或不良营运的例子越来越多,消费者不得不筑起戒心。

要建立品牌信誉,其实不容易,需要经过时间洗礼、顾客认可、品质验证,外加业者良知、员工专业。

人们之所以选择、相信、花更多钱买品牌,买的无非也是品牌所背书的品质保证、附加价值、管理文化。还是那句话,花钱买安心。

有些品牌还找来了有影响力的代言人,吸引更多消费者。一旦出现问题,影响层面也更广,震撼度更大。有良知的品牌,真的不应该背叛消费者的信任,让人觉得被它卖了,还帮它数钞票。

一个品牌的建立,可能需要百年焠炼,但砸烂往往只在弹指之间。眾业者们,还不引以为鑑吗?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杨丽琴‧2011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