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為中小學生重新定位,把他們視為掌握未來人力資源、專長、創業精神與領導能力的群體。若能珍惜他們的個人主義精神,視他們為有抱負的成年人,則他們進入職場的過程能更順利、更具生產力及更有意義。
我們要鼓勵青少年別每天為準備考試而活,更要擁抱全面的個人主義,別被分數所綑綁。人們也應把學生的課外活動,甚至校外活動經歷,當成履歷中的額外價值。
七歲幼稚園畢業昇小學時,小孩開始吸收讀寫算的技巧,也開始認識部落、派系、競爭、測驗和考試等概念。必須面對友善或激烈的競爭,讓兒童開始接觸團隊精神與分工合作的概念。最初的經歷,就是分到A班、B班或C班。
運動會被分到哪個陣營,初步學習如何參與團體運動(如足球),也讓競爭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從這裡開始,競賽表現優異的將能代表學校、縣市、州,打入更大的「部落戰爭」,更優秀的還能代表國家。
考試、上課、做功課、溫習、補習等,也都加強了學生對競爭的體會。此外,他們還要學芭蕾舞、自衛術、音樂課或電腦課。對不少願景宏大的家長而言,他們更希望子女快速成長,脫離天真無邪的兒童時期。
因此,小孩要拖著飛機行李般的書包上學,裡面裝滿了課本與作業簿,為了準備考試,爭取獎勵而拚命唸書。
進入中學,學生們再度分流。表現優異的孩子將擠破頭爭取進入資優學校的機會。不過,只有少數人能進得去。高中畢業時,學生肯定經歷過了各種的團隊合作或部落競爭;不過,學生的目標,早已定在考取優異成績上。
我們的教育制度中,焦點完全放在考試成績上。即使兒童熱愛當義工,協助父母打理生意,擅長寫作、作曲、演奏或運動,似乎全都無關緊要。如此瘋狂追求理想的考試成績,讓身心遭受巨大壓力,青少年如何學習創新?這段期間,學生很少學習創新,因為制度允許同學們思考,也並不鼓勵他們思考。校方只會教導他們該思考些什麼,而不會教他們怎麼思考。
其實,考試僅佔了學術表現的一小部分,事業規劃也很重要,若能獲得企業贊助就更好。那企業何不投資在這方面呢?看看他們有哪些天賦,並嘗試配合公司的業務,善用他們能力。這不但能讓學生享有就業穩定,也能安撫擔憂的家長與政治人物。
即使學生選擇不普遍的事業,家長們也應該鼓勵子女,特別是有創業潛能的孩子追尋自己的夢想。不過對選擇欠缺的其他人而言,讓有遠見的企業協助規劃事業生涯,顯然是種確保未來就業穩定的創新做法。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Kamal Jit Singh 2011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