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9日星期日

19-06-11 美哉華校之名

前幾天看到新出爐的《循人學校史料彙編》,才發覺又有一間華校進入百年大壽。

從1904年中華學堂算起,已有尊孔、育才、坤成、大同等渡過百年,接下來二三年內將有甲洞、循人、吉華、崇華、中化、培元、(巴生)中華、三育等校陸續登場,可謂洋洋盛觀,是其他源流學校所無法比擬的。

一百年在歷史長河里並不長,但二十世紀卻是巨變的大時代,其意義非凡。東南亞各地也有創立更早的華校,但它們不是早已夭折,便是只剩一枝獨秀。只有本邦的華校,能夠成群成串地競秀百年風情,這即使在中港臺也屬於少見。

百年校史所展示的,不只是悠悠的歲月滄桑,更是一份對崇高理念的執著。這里面有太多感人的故事值得大書特書,即便單從各校校名也能領會一二。

走遍中港臺兩岸三地,才發覺本地華校校名之美,美得令人動容,足以沉吟百代。這些名字所銘刻的,是先輩們的高瞻遠矚,以及無盡盼望。如果把它們排列開來,可以譜成一篇篇美麗的文化樂章。

有些校名烙印了當年的歷史情境,例如尊孔學校,便和當年的尊孔運動有關;吉打的覺民學校,是為紀念革命烈士林覺民。又如中華、中國、建國、維新、三民、中山、中正等系列校名,則與推翻帝制、肇建民國的時局有關。更有不少學校紛以共和、平民、公民等為名,反映了追求民權平等的新思潮。這些校名皆感召於當時的時代精神,共同見證了清末民初的劇變風雲。

有的校名則是精深義理的簡賅,它們或出自經典,或萃取成語或名言,以表達教育的理念,甚至是文化的核心。例如循人學校,很明顯是出自《論語》「循循然善乎誘人」句,這是顏回對孔子的最高讚美,「循」、「善」、「誘」三字層層迭進,道儘教學最高法門。又有寬柔學校,出自《中庸》「寬柔以教」句,「寬」 、「柔」二字,正是教育之正道;再有坤成女校,則本於《易經》坤卦「坤作成物」,坤為母為女,萬物所以資成,其義大哉,可見當年立校之氣魄。

《大學》這部小書為多個校名所本,如北馬的日新學校,典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句,意即每日不斷地革新進步,與時偕行;還有不少的明德、新民學校,各出自三綱領「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可謂立義高遠,志在天下蒼生。上舉覺民校名亦同「新民」之義,雖為紀念烈士,其義實本於《孟子》「天之生此民也,使先覺覺後覺」。登嘉樓與霹靂州的維新學校,則出自《詩經》「周雖舊邦,其命維新」,這是影響深遠的天命觀與革命思想,日本明治維新和清末維新變法的精神皆本此。又有多所中正學校,雖與時局有關,然其義源自《易經》「剛健中正純粹精也」。

校名彰顯前人苦心

又有寓示修德功夫之校名,如怡保三德學校,合取於《論語》「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的三達德,為君子修身之全德。檳城有一間時中學校,見於《中庸》「君子而時中」句,此儒者最大本領,亦最難之事;吉隆坡有力行學校,采自《中庸》「力行近乎仁」句,強調行仁之方在踏實篤行。霹靂州有修身學校,直點出教育的根本在德行;太平華聯前身的修齊學校,則是《大學》八條目「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精萃。吉蘭丹中華前身為務本學校,此即《論語》「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涵意也美極了。

君子獨學則陋,故檳城有一間輔友學校,語出《論語》「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寄盼學子們合群切磋,相輔成仁;還有一間麗澤學校,取自宋儒呂祖謙所辦之麗澤書院,此名源於《易經》兌卦「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其意涵適與輔友相輝映。霹靂巴沙有一間彬如學校,從古人常用的「彬彬如也」句來,原典出自《論語》「文質彬彬」,意指文質兼備,風采迷人,這才是教育最美的成果。又雪州有間敦化學校,源自《中庸》「大德敦化」,為教育至高之成就。

馬來甲培風學校之名亦極美妙,源自《莊子》「而後今乃培風……而後今乃圖南」,華人之南移半島,乃效大鵬鳥「圖南」之凌雲壯志,文教將隨其「培風」萬里而南下。新加坡有道南學校,為福建會館所辦,典故出自宋儒程頤送其弟子楊時南歸福建時嘆曰:「吾道南矣!」據此,其名寓有文教暨化南洋之義。檳城則有潮州人所辦之韓江學校,雖取原鄉地名,此地名本為紀念「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的韓昌黎,可知此校名藏有傚法韓子以起文道於南邦之微義。上舉寬柔中學「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亦涵此義,且其位處亞洲大陸最南端,命名堪稱巧思。其他諸如輔南、培南、南華、南僑、南開等系列均屬此類命名,莫不著義於華族圖南之心志。

再看霹靂金寶的培元學校,取意於培固本元,「元」為天地始生之理,「培」為厚積功夫,此撮《易經》乾卦之精義,目的在使天地萬物「各正性命」。檳城有養正學校(早年彭亨文冬與新加坡亦有),正出自《易經》蒙卦,所謂「蒙以養正,聖功也」,養正即正其性命,為儒家最深的教育論。達此聖功則天地位而萬物育,故霹靂近打有所三才學校。天、地、人為「三才」,為《易經》闡發之奧理。三才立而天下平,故沙叻秀有大同學校,此本《禮記》大同篇,是人類文明的最高理想,也是當年「以建民國,以進大同」的時代願景。至此,便是《書經》所標示的「協和萬邦」之境,檳城有一所協和學校,其義本於此。前人立校之格局,豈是今人所能想像的。

以上略舉數例,其他的如鐘靈、育才、育民、育群、育華、培正、培才、培英、培德、崇正、聖心、啟智等等華校之名,皆有義可說,有美可尋。這些校名之美,不僅美在外表之名,也美在內在思想,更美在背後的先賢之心。

美哉此無上的無形資產,值得我們驕傲,更要讓我們好好反省。文化建設非百年不為功,前人如此苦心孤詣,立下深厚根基,但今日舉目所見,儘是破碎的中文與膚淺的文化,百年靈氣漸失,令人黯然感傷,愧對先賢矣。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陳良 2011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