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统元老东姑拉沙里于6月18日在霹雳学院主办的《霹雳讲座》会上发表的专题演讲虽然没有警世之言,也没有惊爆内幕,但他所提及的一些人和事倒是有其潜在的含意。
他以《权力是职责而非奖赏》为题的演讲中,高度赞扬首任首相东姑阿都拉曼及他那个时代的人是献身的领袖。他们(从政)不是为了权力而是为了履行对当下及未来的职责;即使他们获得了权力,也不曾谋私利或建立朋党。当时的指导思想是:担任公共职位是一种责任,不是一个机会。
他认为今日的政治已失去了“世代的责任”,因此需要重整这种精神。而要达成这一目标,唯有依靠民主与国会。在这方面,他特别提及在敦拉萨当政的时代(1971年起)推出第二个马来西亚计划的目标,就是要消除人民之间存在的不公平,进而强调社会的整合与资源的更公平分配来达成国民团结。
大选不败的“皇二代”
但是到了80年代中期,这个理想逐渐被腐蚀了,所有的希望已面对最严重的挑战,直到今天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只思及保持现状,未求改进。为什么东姑拉沙里要针对马哈迪的当政时期作出批判而不是其他人?这之中有其因果关系也牵出了个人的“政治恩怨”。
首先出身于皇族的东姑拉沙里(1937年生)(吉兰丹苏丹的亲属)与东姑阿都拉曼的吉打皇族身分同属于皇家的血脉。虽然东姑(1903-1990)较东姑拉沙里年长34岁,彼此间隔了一代,但东姑拉沙里在英国学成归来后,便在1962年参加巫统而平步青云;更在1967年被东姑倚重,委为巫统吉兰丹州联委会主席(这个州自1959年起便由回教党执政)。1969年他参加国会大选胜出(他在后来成了吉兰丹话望生不败的国会议员而被人津津乐道)。他是“皇二代”的参政者。
可惜因1969年大选后爆发“513”事件,东姑大权旁落,不然拉沙里将可能是东姑内阁中的年轻成员。虽然接棒的敦拉萨不是不重视拉沙里的才华,而是要让他先在公共领域的职务中发挥所长(1970年出任土著银行主席及1971年担任国企主席),而不是一下子成为部长。他也果然一炮而红在1971年率团访问中国,为马中建交铺路,成为敦拉萨外交转型的探路人和先锋,因而在1973年即当上巫统副主席,意气风发。
皇族政治影响力式微
不过这并没有给他带来好运,敦拉萨在世时(1976年逝世)尚来不及正式委任他出任财政部长(虽然消息甚嚣尘上)便撤手尘寰。待到胡申翁接任首相时,他意外地委任马哈迪为副揆而不是拉沙里,其中的奥秘不得而知。不过胡申翁还是按敦拉萨遗愿委拉沙里为财长。
这样一来,拉沙里与马哈迪种下了心病,也导致两人日后的分裂。当1981年马哈迪接胡申翁之位成为首相时,他就比较属意慕沙希淡成为副手而不是拉沙里。因此在那年党选(两人争署理主席),东姑拉沙里失败后,东姑沉痛地回忆:“有听闻说东姑拉沙里的失败标志着皇族显贵已结束了他们在政治上的重要影响力。”
对于拉沙里而言,这种趋势是十分明显的,例如在东姑之后,上位的敦拉萨来自彭亨的显赫家族,而不是皇族。再下来的胡申翁是柔佛的贵族,也不是皇族。也许胡申翁对皇族参政持有不同的看法,也就宁舍拉沙里转选平民出身的马哈迪当接班人。
历尽沧桑光环渐弱
来到马哈迪主政的年代(1981-2003),他走的是“平民路线”,也一度限制皇权,自然不会再考虑让政治回到东姑的时代。他先后起用的副手:慕沙希淡、嘉化峇峇、安华及阿都拉都是平民出身的,也没有显耀的家族光环。至此马来西亚的政治平民化也就成一个时代的时尚,东姑拉沙里的形象也就越来越模糊了,乃至被边缘化了。
在这之后拉沙里透过个人的影响力企图打翻身仗,结果一次又一次失败,包括1987年挑战党主席不果;又在1990年另起炉灶创46精神党对抗国阵功败垂成;到了1996年鸟倦知归重返巫统却又无法挤入主流;即使在1999年马哈迪有意再考验拉沙里统领吉兰丹的政治实力,以夺回吉兰丹州政权作为可能东山再起的先决条件,结果因力不从心又与权力擦肩而过。
这就是说,除了东姑之外,马来西亚的政治到目前为止再也没有第二位皇族的人呼风唤雨了。
拉沙里的斯人独憔悴的指点江山虽是他历尽沧桑而又不得不认命的呐喊,但也只是他闪出剩余的政治光环的一种表达方式,对时局的改变也无太大的冲击。这就是东姑拉沙里留给我们的政治纪录。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谢诗坚 2011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