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从报章阅读到许多青少年离家出走的事件,心想现今社会的家庭关係到底怎么了?母子之情,父子之情,爱之深,情之切,无人可比。这种天然之爱,从其强度和纯度来说,是任何其他关係的成员不能替代的。为什么这些孩子可以动不动就离家出走,丝毫不留一点掛念?难道家里真的没有一点点的爱和关心吗?所谓的家庭情意结,都去了哪里?
记得在9年前,当我女儿被诊断出是特殊儿童时,我的家庭生活產生很大的改变。我用了將近一个月时间,克服悲哀及接受事实。于是我辞掉工作,因为要做一件更重要、更有意义的事。要让孩子健全成长,母爱是绝对不可欠缺的条件。最適合照顾障碍孩子的人,就是母亲,因为许多具体的指导,几乎都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有很多情况,除了母亲,无法假手他人。
幼儿早期的成长和学习都在家庭,所以不只是情感方面,在性格和认知成长上,母亲扮演最重要的角色。很多妈妈以为孩子的学习是老师的事,其实这是错的,也是要不得的想法。在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老师常常是不同的人,妈妈则不会改变,特別在最早的幼儿期,很多都由母亲自己打下基础。老师再怎么讲,都只是协助者而已,没有母亲积极主动参与,孩子的学习很难成功。没有任何人比得上母亲对孩子的帮助,所以孩子的成长完全掌握在母亲的心態上。
关键在父母的態度
有些人虽有严重障碍,他根本不在意,对于活著仍非常喜悦。能快乐地和別人相处,积极过自己的人生。即使有障碍,只要自己心態健康,就能成为积极行动的原动力。有些人却非常在意微小的障碍,因此性格萎缩,过著消极人生。为何会產生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主要关键在于父母对于“障碍”的態度。
记得当初我的父母知道拥有“这样”的外孙女时,他们的態度和表现完全出乎我意料之外。他们是第一次晋陞为外祖父母,理应失望和沮丧,相反地,他们苦口婆心劝解我,鼓励我接受现实,並且一定要抱有与障碍共生的心態。因为有父母的无限支持和爱心,让我度过人生最灰暗的路程和时光。每一次,当我遇到挫折或心情不好时,第一个想到就是我的母亲,只要向她发发牢骚,听听意见,不但可以缓和、解放我的心情,让我那不安的情绪沉静下来,还生出一股新的力量!
即使隔了一条南中国海,是那么的宽,那么的远,都无法阻止我要回家的念头。即使我已为人妻、为人母,我依然很享受与父母之间那分浓得化不开的亲子情和兄弟姐妹的手足情。最感到安慰的是,女儿非常黏外公外婆,和妹妹的小孩也能相处融洽。甚至她有如小保姆般,还可以帮忙照顾小表妹呢!
排斥心智障碍兄弟
在我认识的特殊儿母亲中,有一位因此而感到可耻,她认为这是非常丟脸的事,拒绝给予爱。有什么活动,她从不参与;任何场合,她也从不出席;甚至连大儿子也排斥有心智障碍的兄弟,不和弟弟一起玩。如果这位母亲能够以爱心、自然地对待孩子,那么其他兄弟姐妹也一定会以平常心接纳障碍手足,让他加入自己的行列,和他一起玩,做一般孩子都会做的事。若是打从心底对迟缓孩子放任不管,忽视他、冷漠他,那么孩子就会越来越暴力,行动也会日趋不稳定。
还有一位母亲,孩子从小到大都由家里的帮佣打点一切。一直到最近,帮佣因为工作准证到期,不得不回家乡,再也不回来了,因为已整十年没回过自己的祖国,只为別人照顾孩子。没有了帮佣,孩子变得沉默,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劲,很快就瘦了一大圈。很快地,那位妈妈又找新女佣看顾儿子。为什么她没想到孩子最需要不是女佣,而是一个妈妈?看顾自己的孩子,真有这么难吗?
每个人都需要爱,小孩更需要爱、同伴、受到保护,以及家庭成员给予的归属感。不管有没有障碍,家庭的確是培养孩子身心健康的基础。家有发育迟缓儿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所以一定要尽早面对现实,增进迟缓儿与家人的关係。我一直相信被家人认同存在价值的孩子,会活得更开朗,更有活力,也更为积极。感恩的心是要教出来的,是要由大人先发动,这便是最好的机会教育。
文章来源:中国报 作者:一位妈妈的心声 2011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