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办学兴教,是华人一贯坚持的事业。从1904年第一所新式学校在檳榔屿创办算起,至今百年,我们拥有超过1千所华文小学,78所国民型中学,60所独中,以及3所大专学院。有人说,华人是重视歷史的族群,关於华教歷史的出版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已相当可观。可是,在华校史料和文物的保存、整理和展示方面,也就是校史室的设置,在芸芸华校当中,却显得寥寥无几。
至少有3个方面,足以推动我们在各华校设立校史室。首先,我国现有的大部份华校,都是在辛亥革命之后建立或由私塾改组的新式学校。辛亥革命的成功,不仅仅是中国歷史的里程碑,也对当时亚洲其他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產生了重要影响。在日后的反殖民主义及反法西斯斗爭中,华校都深刻地参与其中。
因此,华校校史室的设立,將有助於我们的下一代更直观的认识到上个世纪殖民地爭取独立的风起云涌,同时也向外界展示我们华校在第三世界民族意识醒觉,及推动马来西亚独立建国的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其次,我国华教运动,特別是战后的发展,与华社的民权运动息息相关。华校尤其独中,更是先辈爭取平等教育权利的直接產物。成立校史室,不仅是给我国歷史增添不容扭曲篡改的註脚,保存我们为自身歷史发言的证据,也將更有效的把华教运动背后的精神具现,保存起来,传承下去。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华校与所属社区的歷史纽带。眾所周知,华教与华校的发展,离不了各地华社的支持与投入。每一所华校的校史,兴建校舍的徵信录,校庆的募捐名册,学校师生的老照片,以及校外捐赠的教材器具等等,都向我们透露了该校社区的发展与变迁。学校的歷史浓缩了一个社区的集体记忆,因此创立校史室,无形中便是在给她的社区创立专属的文物馆,为社区保存记录她珍贵的发展轨跡与歷史情感。
最近国內有一种观点,认为歷史一旦確定,便不能隨意增加其他內容。但正如杨照先生所说:歷史藏著人类的多元可能性。通俗地讲,歷史理应让我们看到不同的人,他们不同的生活与不同的经验和故事。华校创立自身的校史室,便是在给自己的歷史证明与发声,是史识多元的体现。以校史室为平台,將先辈百年华教路的歷程,加以典藏、保存、展示、教育下一代,不仅是面对当下国內单元史观威胁的有力回应,也是我们这个重视歷史的族群每一份子,所肩负的共同责任。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莫家浩 2011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