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公共服务局海外奖学金本是一个很值得推崇的培育人才计划,可惜的是,实行多年下来,却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不一而足。
继分配乱象之后,海外奖学金的另一老弊端,近日又浮出台面,那就是:很多奖学金得主都不饮水思源,有的是赖账不还钱,有的则是寧可还钱,也不愿履行“毕业2年后须返国服务”的合约。
我们每年花费这么多纳税人的钱把优秀生送去海外深造,原本期待他们学成之后,能回馈祖国、服务人民,谁知道,短短10年左右,竟有500人一去不回头,人才培育计划变成人才外流计划,这教我们纳税人情何以堪!
一般上,人们都习惯於把不愿回国的留学人才標签上“不爱国、只爱钱”的帽子。事实上,也的確存有这类把钱看得高於一切的所谓人才。但若说不回国就是不爱国,这样的论调,则有待商榷。法国医学研究基金会主席皮埃尔.朱利就一语道破这些“不爱国”人才的心声:“如果不为人才回国预先做好准备,那么,大叫人才外流又有甚么用?我们鼓励人才到国外深造,为他们在国外深造提供补贴,然后就把他们忘了。有人说他们移居国外是受到了国外高工资和优越工作条件吸引,但就没有人提到这些人才回国工作的难处。”
其实,很多时候,金钱並非一切,人才不回国,可能有更深层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国內的“硬体”基础不適合他所从事的科研工作,令他们英雄无用武之地;也可能是国內“软体”方面的保障不足,令他们裹足不前。如果“软”、“硬”方面皆有问题,回国发展不仅没有保障,甚至可能面对被糟蹋的处境,我们又怎能责怪他们选择留在更受重视、更能实现远大理想的国外?
另一因素,则涉及国內的政治、经济、教育和宗教等大环境是否开放宽容、是否公平合理等更加复杂的问题。
是的,有梦最美,但“梦”在何方?圆梦的条件在哪里?这些,恐怕都是人才外流国家必须深刻思考的问题吧!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林明华‧2011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