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华总会长蔡细历在一项专访中对华社提出四大遗憾,其一是华裔没有感激马华过去的贡献;其二是政府做什么都不对,而反对党却永远不可能犯错;其三是马华遭遇3·08的沉重打击,因此决定如果下届大选成绩再跌,马华就不入阁。
蔡细历否认是在威胁华社,因为投票是秘密的,反倒承认对马华党员有警惕作用,如果他们不好好地干,就不要期望有官职,以及其四马华在教育上的贡献有目共睹,从拉曼学院到拉曼大学,而且学费也相对廉宜,做得比行动党还要好,就是得不到掌声。
其实,蔡细历所言也不尽如事实,他是略过某些史实,只是针对三年前的大选作上述的“结论”,也不够客观。
首先,华裔选民在1959年的大选对马华有怨气,那是马华一手造成的。它起于陈修信的夺权,导致林苍祐的改革大计全盘落空。因而除了社阵予马华威胁外,也受到退出马华,以独立人士角逐的精英挑战。结果马华输掉12席,剩下19人当选国会议员,成绩差强人意,说明了华社对马华排斥林苍祐有异议。
马华1964年大选取得突破性的胜利后(参选33席,取胜27席),陈修信的信心膨胀到无视华社感受而脱口说出“独大铁树开花”的怪论(不论陈修信的真意是否坚决反对独大),加上联盟经济政策的失效,马华也因之在1969年的大选付出惨重代价,参选33席,只赢得13席。这是马华成立以来的最大教训。
获华团祝福支持重入阁
虽然陈修信在“五一三”后改变初衷,重入内阁,不再坚持“不入阁”,但那时他是得到许多华团的祝福和支持。所以当1971年国会民主重开后,陈修信得以到处推展华人大团结运动,扳回马华失败的颜面。1974年,陈修信在大形势冲击下,不得不急流勇退。
自此之后,马华在历届大选中都不再遭遇1969年的滑铁卢,即使在1978年成绩不如人意,在参选的28席中只赢得17席,但并没有尝到如1969年的苦果。
不论是来到李三春时代、陈群川时代及林良实时代,马华基本上也得到华社一定程度的支持,不再发生令人震惊的“沦陷”事件,有时反而大有进展。
就拿槟州来说,自1990年马华再次全军覆没后,又于1995年后再次胜回失陷的城池,而且是过关斩将的。这种予马华的支持是来自华人占大多数的选区。
非不感恩而是大失所望
因此,蔡细历不能武断说马华得不到华社的支持,它之所以在三年前(2008年大选)再一次被狂风暴雨打得七零八落,不是选民不懂得感恩,而是因为他们对马华的所作所为失望大大地多过希望,为什么会这样呢?蔡细历也是心知肚明的。
其实华社并不是如蔡细历所说的“反对党永远不可能犯错”,这种说法有欠公允。例如林吉祥在1990年率行动党大军打倒林苍祐,取不下槟州政权后,他就面对某种程度的批判,主要是华社认为马来政党(46精神党)未取得马来人的支持,改朝换代是不可能的,而华社也惋惜林苍祐落马。于是在下来的一连三届大选,行动党已处在挨打局面,包括林吉祥也受到深刻的教训。
直到2008年,又出现一个变天的时机(马来人在安华的影响下,也吹起改革风),行动党才有机会再探出头来,而有了林冠英代父圆首长梦的奇迹与神话。这意味着选民是精明的投票,不是投过了头,以致原本也要保马华的一些议席变成全部倒戈相向。这可从选后民间的反应不是后悔“投错票”(林苍祐在90年代的落马倒是有叹息声音),而是认为民主带来改变是奇妙的事。
宜自我改革非怨天尤人
现在马华要拿回失去的阵地,也只有依靠民主提供机会,但关键是马华准备好了吗?而不是一味怪责华人不懂感恩,才使到马华失败。这就是说,只有马华自我改造才能救自己,而不是怨天尤人。
在这方面,马华对教育的巨大贡献也从来没有人否定过,但提供廉宜的学费和有素质的教育也是马华的筹码,且已赢得口碑。这与华裔必须无条件的投票才算感恩是两码事,也不能混为一谈。
至于马华选后入不入阁,也是由马华自行决定,似乎不能与大选成绩相提并论。
毕竟,一个政党的成败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是否入阁也得视选后的政治格局走向才能决定。过早下定论也不能算是好战略。
因此,蔡细历的遗憾,也可归于马华领导层没有从历史看到马华危机的症结所在。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谢诗坚 2011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