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5日星期三

25-01-12 「佔領」遊子城

年初一乘巴士返隆市,在富都下站,步行路經茨廠街,一眼望去,儘是異國的面孔。坐上巴士,里頭也有八、九成是「外國人」,陌生的鄉音不住在耳邊迴盪。一輛又一輛的巴士上擠滿了人,氣氛卻有些活潑愉快,車上的人們輕鬆地閒聊暢談,活脫脫像個出遊的旅行團。

這是隆市每逢佳節時期的特有面貌:一個節日,兩種歡慶方式。這邊廂,是常年在外的遊子蜂擁返鄉,喜洋洋鬧哄哄地慶祝佳節;那邊廂,卻是滯留他鄉的移工傾巢而出,趁著難得的休假來個放鬆狂歡。

此時,流連於此的本地人,或許會有一種自身變成「外人」或「少數族群」的感覺,直言這里簡直變成「外勞城」了。

在佳節期間一下子大量湧現的大批外勞,數量多得叫人乍舌。其實,他們一直都在著,只是我們不常看見,或選擇視而不見。在平常的日子里,他們總是默默地在各個角落,領著微薄的薪資,做著本地人不願做的工作。

看不見不等於不存在。實際上,我們的生活各層面,都與他們息息相關。無論是城市里平坦寬敞的道路,高聳入雲的大廈,自身安住的舒適寓所,還是市場上出售的各種產品,各種消費服務,都有他們汗水揮灑過的痕跡。

本地人不願從事低薪辛苦的勞動工作,都由他們來代勞。他們遠赴他鄉,在為自己和家人的生計奔波勞碌的同時,卻也為帶動我國各領域的發展獻出一份綿薄之力。

然而,他們的身份、職業,總是讓這社會為他們蒙上不少污名。他們是處於權力金字塔最下端的一群,沒有公民權,沒有話語權,並常常遭烙上許多刻板印象——「貧」、「髒」、「亂」。

若說他們此時的出現引起了我們一絲小小的不安,只能說,這是我們社會輕視勞動工作者的共業。

「國籍」的意義是什麼,除了區分「我們」和「他們」。「我們」和「他們」,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呼吸著同樣的空氣,彼此間的關係卻是如此疏離。我們只看到他們的群體身份——外勞,卻看不到他們的歡笑與哀愁。

趁著「遊子城」變得空蕩的當兒,他們蜂擁而出,像我們一樣逛街、購物,這究竟意味著什麼呢。在我看來,他們正在以他們的方式,暫時「佔領」這個城市,透過他們的談話聲,臉上的笑容,展示出他們是有活力的生命個體,不純粹是個勞動機器,和我們並沒什麼差別。從這個角度來看,春節時期的遊子城,別有一番風味。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林慧欣 201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