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6日星期四

26-01-12 龍年說龍

轉眼又是來到龍年,這是一個最受華人喜愛的年份,因為它在十二生肖中是最威猛的,而且它的形象已深入民心,歷久不衰。中華民族之所以被形容為「龍的傳人」也是因為龍代表了一個民族的精神,很有象徵意義。

不過十分弔詭的在十二生肖中,只有龍是不存在的動物,可以說是「無中生有」的,比如十一生肖的鼠牛虎兔蛇馬羊猴雞狗豬都是存在的動物,而且有些是人類所不喜歡的,比如鼠、蛇和豬,唯獨龍是我們千百年來靠想像賦予它活躍和旺盛的生命。

為什麼我們的祖先會創造龍出來呢?這是莫衷一是的。按最古遠的說法,它可能與60萬年前存在的恐龍有關,但恐龍已消失得很久遠了,我們的祖先不可能在古代就有科學研究知悉恐龍的存在,因此龍其實是一則古老的神話。

按照考古學家張光直的解說「龍的形象如此易變而多樣,金石學家對這個名稱的使用也帶有很大的彈性:凡與真實動物對不上,又不能用其他神獸來稱呼的動物,便叫龍了」(摘自張光直:《美術、神話與祭祀》,遼寧教育出版社,1988年)。

這種說法是有其一定的根據,但龍是怎樣來的?又是一門大學問了。比較有歷史說法的是在公元前四千年時(即距離我們6千年前),發現仰韶文化出現了「圖騰」的動物,最初被當作魚、蛇、鳥、牛、虎來理解,後來又逐漸變成「龍紋文化」。在這方面,漢代許慎在「說文」中進一步形容龍「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淵」。因此漢代的另一學者劉向在「說苑、辯物」中說:「神龍能為高、能為下、能為大、能為小、能為幽、能為明、能為短、能為長。」他們幾乎給龍塗上一層神秘的色彩。

比較形象化形容龍的是後漢學者王符。他說「其形有九、頭似蛇、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頂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類,其聲如戛鋼盤,口旁有鬚髯,頜下有明珠,頭上有搏山。」

王符顯然給龍化身成為一種十分神奇的龐然大物,但這樣的動物誰都沒有見過,也只能用想像來美化,並使其形象栩栩如生,久而久之,龍在畫家的筆下是深不可測的動物,只能會意,不能親眼所見。

既然我們的祖先一定要創造一種從來沒有的動物,且將之神化,那就必須要抬高龍的地位。所謂「乘龍登天」之神話就傳開了。

由於龍有著神秘的威嚴,它也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成為皇帝的象徵。例如元朝時,皇帝壟斷了龍的使用,元世祖忽必烈下令不得販賣紋龍圖案的鍛匹,並限定五爪龍為皇帝所專用。

到了明代的朱元璋(1368年立國),由於出身低微,亟需神化自己提高威信,規定龍只能作為御用品,限制官吏衣服,不許用玄黃紫色和繡上龍鳳標誌。這樣一來,當龍符在皇帝的身體後,就出現了所謂龍袍、龍顏、龍座、龍體全歸皇帝一人專用的了。這就是為什麼連皇帝的身體也稱為龍體了。

明朝之後的清朝(1644年開國)更是將龍的文化發揮得淋漓盡致。皇帝的衣服又龍又鳳,多姿多彩(慈禧太后掌權後,她就用鳳在上,龍在下來襯托其權威)。

(這里必須要交待的是,鳳也是不存在的動物,與龍一樣被神話了的。在商朝時代出現的「龍鳥(鳳)」相銜紋象,應可推為最早的「龍鳳呈祥圖」。既然在後來龍鳳成一對,也就用它們來區分性別,將龍歸為雄,將鳳歸為雌。畢竟鳳這一種「鳥」,比孔雀更亮麗,歸屬雌性就沒有爭議了。)

龍回到民間

當歷史走到清朝晚期時,龍更成為中國的國旗。在同治七年至九年(1868~1870)間,清廷派往歐美的第一個外交使節團就用龍旗當國旗使用。從此之後,龍成為清朝的一面旗幟。但在1900年八國聯軍攻打北京時,不但「刀槍不入」的義和團被瓦解,而且慈禧太后及皇帝也外逃避難,直到簽署城下盟的辛丑條約(1901年),才打道回府。此時的龍旗已是遙遙欲墜,再也不能發光發亮,中國人民也因之受盡屈辱。

當孫中山在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後,他就揚起了青天白日的國旗,取代了腐朽和沒落的龍旗。龍在政治上的超然角色宣告結束了,因為皇帝不見了,沒有龍的化身高高在上,龍回到民間。

這就是說,龍的文化並沒有消失,而是來到凡間。它在宗教上仍與道教息息相關。當道教在傳播海外的過程中,也帶入了龍的精神和龍的神話。

由於道教信奉是老子(李聃)不是龍,因此龍在道教的地位不是至高無上的,它卻被用來強化道教的影響力;尤其是編造出海龍王的故事,以鎮住黃河,長江之氾濫不使其禍及人類。

除此之外,在漢代時期流行的天干和地支也出現了十二生肖。它們的關係是這樣的: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末申酉戌亥;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當十天干對十二地支時,經過五次輪轉,就是一甲子(60年),而天干對地支一個輪轉就是十二生肖走一回,如此不斷循環,而成了今日華人社會的一個傳統的年代,歷久不衰。

在這十二生肖中,龍就扮演十分獨特的角色,它居第五,在方向盤中,它站在中央,被東南西北包圍,因為地位顯著,正如皇帝一樣,被稱為九五至尊(較簡單的說法是九在單數的數目中是最大的;五也是居中位置,九五至尊合成皇帝之稱呼了)。

儘管中華民國建立(1911年)之後已沒有皇帝,不再有龍的化身,但龍的傳人卻開始流傳。直到今天,我們都習慣稱中華民族為龍的傳人,連海外的華人也這樣地生生不息地傳承龍的文化。

既然龍是好意頭和與華人有剪不斷的關係,我們不必訝異華人喜歡將子女用龍和鳳來命名,比如著名明星成龍、已逝世的李小龍和已退休的狄龍,都帶了龍氣在影界搞出名堂來。

在政界方面,李光耀也不遑多讓,他的公子李顯龍就是當今的新加坡總理。

無可否認的,華人對龍年有很多寄望,對龍也有很多的幻想,總是希望龍降福人間。雖然龍看來很凶和威猛,但它已被華人當吉祥物來看待。我們經常所說的「龍鳳呈祥」、「龍騰虎躍」、「龍馬精神」就是這個意思。

適逢壬辰龍年,謹以龍為話題與大家共渡龍年。

(本文部分內容取自拙作《龍的文化與中華民族》)

文章来源: 东方日报 作者:謝詩堅 201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