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9日星期日

29-01-12 龍年呈祥,華教中興

春回大地,壬辰龍年翩然降臨,掀開獨中勃興的前景。獨中今年學生達7萬名新高,另有7000名新生因教室不足而不得其們而入(以每校2000名學子計算,需增建三所獨中)。復興以來時隔一代人的今天,獨中有還有進行浩大規模建設的能力嗎?霹靂金保培元獨中以行動回答了這個疑問,奏響了「人的因素第一」的交響樂曲。我的結論是,獨中更上一層樓的時機已經在眼前。

獨中復興至今已經是40多年了,新景象的出現,而且是在全國範圍的出現。還是第一次。

近幾年來,質疑華教的「懷疑論」冒起,說什麼華教已「不合時宜」,母語教育已「過時」,甚至詛咒獨中是「沙文主義」。這種論調過去也有,不過保持低調;今天則公開站出來鼓吹,連到華教界也有一些人呼應,浮起一股小小的「逆流」。

百年老校煥然一新

看官們,當你驅車沿著聯邦大道南上北下經過金寶市區時,可曾注意到「李延年博士大樓」映入眼簾?那是金寶培元獨中「十年重建計劃」的第一個期碩果。大樓高五層,從金寶山腳密集的屋宇群中頑強地抬起它嶄新的頭來。與這座校舍連接的,是龐大的第二、第三期工程。工程正在隆隆聲中趕工,預期今年7月全部竣工,迎接該校11月百年大慶的大喜日子。「雌伏」了一代人時間的培元,大展宏圖,豪邁的譜寫了又一曲母語教育的凱歌。

筆者走訪了培元獨中胡蘇安校長。從校長室所在地的「李延年博士大樓」走出,不過幾步路,來到投入使用前進行最後裝修工作的大禮堂。氣勢恢宏的空間,感染了辦學者遠大的氣魄。門外,胡校長手指著從禮堂另一端伸延出去的第三期工地說,「這是趕工中的另一座大樓,也是五層,預定今年7月完工,它與『李延年博士大樓』,合抱成一個大「U」字形,中間是草場,這就是新培元的主體建築!耗資逾千萬令吉的工程完成後,重建計劃告一段落。」培元新校舍可容納900學子,2013年全部投入使用前,估計還需注入數百萬令吉裝修和設備經費。

百年老校煥然一新,是「心想事成」的一個例證,但決然不是「奇跡」。話說十多年前,即1999年,散佈在「兩國三地」(新加坡及對岸新山、吉隆坡、金寶)的骨幹校友,因理想而聚攏一起。其中胡蘇安博士2004年應聘回母校掌校,其餘有楊漢保(董事長)、張平倫、楊耀才、劉南川、潘寶侖,潘有英,蔡德雲、朱秀圓、郭平、鄉亨、陸瑞玲,黃南和、周經彥等等,此處不能以一盡錄。

他們人心不死,夙夜匪懈,與母校董事會心連心,矢志實現母校的重建大計。第一步成立「培元教育發展基金」,貫徹以投資生息養校的長期宗旨。第二步制定「培元十年重建計劃」,分三期,「李延年博士大樓」是第一個成果,馬到成功,鼓舞了培元團隊的士氣。

第三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培元董事會聘請原在新加坡任高職的胡蘇安博士回校主政。那是2004年的事。胡博士素懷為母校效力的理想,孩子已獨立,此時可以騰出雙手全力以赴了。

走馬上任第一件工作,用胡校長自己謙遜的話來說是「學習」--瞭解情況,逐步整頓校務,開展開軟體建設。另一邊廂,與以楊漢保校友為董事長的董事會攜手,全面開展硬體建設,軟硬兩手同時進行,氣勢非凡。

前後不到八年,培元學生翻了一番,從2004年400人劇增至2011年700多人,2012新學年又再遞增,而硬體也一一竣工。這一切與華教生生不息的精神分開的。原英國大學理科畢業、在新加坡任「世界衛生組織藥品品質管理中心主任」的胡蘇安校長,把母語教育放在首位,把「成人」放在「成才」之前,毫不含糊。這是「人的因素第一」的最根本含義。

並隨時勢永續前進

回顧過來路,胡校長深有感受地說,「不是我們這班培元校友三頭六臂,即便在之前,只要有決心,勇於把理想付諸行動,任何人都能成功振興培元,不足為奇,而且可能比我們做得更好。」這固然是謙順,但也含有「形勢造英雄」的哲理蘊含其中。培元的經驗是超時空的,他們能做到,別的獨中也能做到,決不是「地方性」的,不是偶然的個案。請看百年華教運動的基本規律:

(一)母語教育活力生生不息--它植根於國情土壤之中,來源於實質為社會矛盾的民族矛盾。民族矛盾一日存在,華教前進的步伐一日不會停止。林連玉時期如此,70年代復興運動如此,50年後的今天也不例外。

(二)人的因素第一--活力需由人去開發,一經「普羅米修斯的火」點燃,社會中看似「現實」的芸芸眾生,霎時間化為「士農工商」的廣泛大軍,齊心進行「維護下建設,建設中發展」的偉大運動。(三)與時並進--將經驗提升為發展華教的機制,綜合起來,成為推進華教的指南,並隨時勢的進展不斷改進,永續前進。華教的最後目標寓於母語教育優越性的發揮,為多元平等教育體繫在全國的建立鋪路。希望行將出版的《培元百年》特刊,「厚今薄古」,以豐富華教的經驗。

培元的經驗證明了這個規律;華教前輩把它叫做華教的「辯證法」。

獨中發展不平衡,由南到北,越北越弱。這或許是事實,但不應也不能否定人定勝天的道理。一代人的時間過去了,培元說到做到,大展宏圖,給大家上了寶貴的一課。20世紀頭10年,英屬殖民地馬來亞的膠錫經濟與孫中山革命思潮相結合,產生了馬來西亞現代華校,民主是它的根。之後,華校教遍地開花,迎來第一個鼎盛期(1906~1941)。

二戰後,華教的民主在反對英、馬單元主義浪潮中得到發揚與發展,在獨立時期「馬來亞化」中,華校過渡為公民學校,帶來第二個鼎盛期,至改制前達到頂峰(1945~1962)。經歷十年有餘的改制「黑暗期」而復興的華教,又間隔40年一代人的時間後的今日,才看到第三個鼎盛期到來的跡象。雖然是「遲來的春天」,它終究是華教強韌生命力的表現,是歷史的必然趨勢的反映,應當充分認識這點。

華教早已發起運動,爭取復辦獨中、承認統考文憑,以及推行以「成功教育」為內容的教改等。當今急務,應將「華教中興」放上日程,加強力度。關鍵取決於「士農工商」大軍的發動。必然性不會自動實現的。

新春明媚,西方的陰霾蓋不住東方的濃濃春意。我相信,在沒落路上滑坡的單元主義,決然阻擋不了母語教育的勃勃生機。讓「過時論」者枉費心機吧,我們欣然在此預祝培元繼往開來,再創輝煌,也寄望於華教勇攀新階梯,開創新格局。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麥翔 201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