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可曾深入去思考為何要過年?過年期間所吃某些食物的特殊意義?過年前為何家里要進行大掃除?吃團圓飯前為何要拜祭祖先和神明?農曆十二月廿四要送神,年初四要接神等等禮俗從何來?總得來說,過年的意義除了去舊迎新之外,還有祈福的用意。雖然各種儀式不要過於執著和迷信,但是仍然有必要去理解當中的精神與意義,讓優良的傳統得以保存,讓繁瑣的程序得以合理地被簡化,但卻保留其精神。
新年期間,發現對年輕一輩而言,過新年的意義已淪為一種以消費、享樂為主的活動。當習俗與禮儀愈來愈不受重視時,傳統的核心價值觀就逐漸流逝。等到年歲增長之時,見多了人生無常的案例,心理難免開始慌張。這時候倘若還能理解傳統習俗的意義,精神上還有個寄託,心理上還會比較踏實些。
華人傳統習俗多半源自於古早時期祖輩們在農業社會的生活需要。對一年到頭在田里勞碌的農民來說,歡度節慶具有暫時疏解身心疲憊的功能,對貧苦的日子還有些期待。然而,到了今日,這些閩粵移民的後裔,生活雖沒有祖先們的艱辛,但刻苦耐勞的樸實精神已日漸流失,對儀式的意義一知半解,甚至因為嫌麻煩而廢除掉。
在中國北方社會,尤其在滿洲人的家中,還保留著在除夕夜給家中長輩叩頭的禮俗。行過禮後,長輩才給晚輩發壓歲錢。一年一次高高興興給長輩叩個頭,不僅增添了過年的趣味性。藉由這樣的儀式不僅傳達了家中成員的孝悌精神,也大大提升了家人的凝聚力。
華社經常大談思想興革,但可曾深入探討那些儀式需提倡或革除?並非舊的禮儀都不適用於現代社會。透過儀式的進行,可重塑日漸淪喪的家庭倫理。這叩頭儀式可是值得仿傚的禮俗。如果嫌叩頭太累贅,大馬華人社會或可用敬茶來代替。對小朋友而言,晚輩給長輩敬杯茶,然後得個紅包,久而久之就會變成一種習慣。紅包內的數額多少在其次,重要的是整個過程表達了親情可貴的一面。
過年要過得有沒趣味,要看自己願不願意投入精神去看待年節的意義。要問問自己是過年回家?還是回家過年?吃喝拉撒睡也是過年,從禮俗中領會為人處世的道理也是過年。人要團圓,頭腦也要圓,否則過年就會變得一種累贅。一個為錢煩、為趕路而舟車勞頓的一場夢魘。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鄭名烈 2012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