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6日星期日

16-01-11 国民型中学:华教运动伙伴

目睹今日国民型中学遭遇的发展困境,佐证了当年华社反对华校改制的立场是正確的。当局为了单元教育的最后目標,以利诱威迫的手段来推动华校改制,过后又不实践承诺,这是华社必须继续力爭的。

经过整50年发展,如今全国独中有近7万名学生,国民型中学12万余华裔子弟,而国中的华裔学生有近24万人之多。许多国民型中学及国中毕业生也投身华教运动及发扬中华文化,绝大部份的
华小教师来自国民型中学及国中毕业生,这是因为报读师训者需要有SPM文凭。热爱中华文化的董家教也努力保持国民型中学的华文特徵。在现今新的客观环境下,把国民型中学称为华教运动的伙伴实不为过。

我国政治向来为族群问题主导,教育课题就在族群思维笼罩下给华人带来许多难题。华社的基本资源有限,但国民型中学目前迫切需要华社和华团的是声援及关怀,而主要不是物质支持,因为政府负有財务上支持国民型中学的责任。

其实国民型中学问题诉之不尽,比如校地问题,在一些独中与国民型中学必须共用校地情况下,基本教学设施难以齐全,发展受阻,双方容易產生不必要的纠纷。

本地大学的门槛窄,考试的竞爭更是节节上升,政府华文科目考试批改制度並不透明,造成超高標准及批改的爭论。此举打击了学子们选读华文的信心,许多华裔学生基於功利或务实考虑而放弃修读华文。

一些国民型中学上课的华文节数也只剩3至4节,这完全违反当局当年应允改制后学校可享有三分之一时间教华文的承诺。当局甚至根据国中母语班制定標准只提供3节的华文师资而已。目前华文师资荒,中学华文老师只由师范大学培训,但目前已激减甚至中断此培训计划。

国民型中学经费不足是办校的主要挑战,政府提供国民型中学的发展拨款不足,以至设备不齐全。至於派遣不諳华文的华裔校长到国民型中学掌校更是华社必须提防的,这是因为没有完善的规划来培训师资和校长等,我们建议应由董事部推荐校长人选。不諳华文的学生被遣派入校常有所闻,特別在偏僻的地区。这將腐蚀华校传统的传承,也將逐步使国民型中学进一步变质。目前教育法令已取消国民型中学的董事会,只设有学监会,而且学监会权力也有限,难以主导或影响学校的行政及发展方向。

新定位与再出发语文是民族的灵魂,任何民族都有捍卫及传授本身母语的天责。华社应联合服膺於多元语文政策的各族人民,继续向政府爭取母语教育的发展。政府及马华对国民型中学发展有不可推卸的歷史责任,我们要正视当年说服华校改制所许的诺言至今没履行。

我们有必要將国民型中学重新定位为华教运动的同盟军,但华教运动主次角色有分,其主力依然是以华文为行政及教学媒介的独中及华小。然而国民型中学及国中的母语班及华文学会,也是我国华教运动的伙伴。

隨著时代的变迁及我国社会的转型,在中国经济崛起及全球母语教育呼声高涨之际,在政坛两线制隱然成型,朝野政党都皆较愿聆听民意之时,华文教育工作者应扩大华教队伍,吸纳各方盟友,给予在国民型中学及国中內推广华教及中华文化者关注及支持。

(本文为作者於2010年12月4日“国民型中学问题与挑战”研討会主题演讲稿)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陈友信‧2011.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