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8日星期二

18-01-11 亚洲粮缺,大马告危?

亚洲粮缺,大马告危?:技术加分,增产粮食自救

本报国际版昨日报导了「天灾影响谷物收成,粮价涨不停,亚洲粮食危机近在眼前」。在我国,政府提出确保粮食保障政策,还建议在国外开发农耕地增产粮食运回大马,未雨绸缪。但专家认为,先解决迫在眉梢的问题,提升我国农业技术与生产才最实际!

进行水田研究与推广逾30年的稻米专家何乃健说,其实我国有许多农耕地同时适合稻米及油棕种植,但由于现今棕油市场价格比稻米更好,经济利益考虑下,许多农耕地都用以种植油棕等的经济农作物。

尽管我国农业耕种面积共有626万公顷,但有410万公顷农地用来种植油棕,仅有84.1万公顷用以种植粮食农作物,其中包括稻田面积40万公顷。

何乃健指出,未开发的农地,目前西马只剩彭亨的云冰与北干部分地区适合种稻,东马由于水利设施不完善,纵使雨量丰富,却缺少储水设备;砂沙虽有辽阔土地,却难发挥为我国增产稻米的潜能。

国外种粮未必实际

我国稻田近年更频受旱涝之灾,加上福寿螺、稻热病及各种虫害与病变,很多传统米仓受影响以至歉收,加上国家官僚体系效率不彰,虽然政府通过种子、肥料与农药等津贴鼓励农民增产,但经常执行时延误,农民无法在最适当时施用。

何乃健也说,稻米种植另一隐忧是稻农平均年龄55岁,农民老化及缺乏接班人是迫切需解决问题。而许多现有农地不断被更改成建地,用来建房屋。

首相纳吉去年尾表示,政府计划与数个邻近国家缔结策略联盟,以将相关国家的特定区域规划成我国粮食生产基地;在国外开发农耕地增产粮食再运回大马,比在国内种植成本更低廉。
对此何乃健认为,须先改善他国的的水利设施,并考虑到其土壤是否适合耕种、劳动力的来源、机械化的推行及耕作制度等。

因此,与其投入庞大资本在国外种稻,不如在国内具有增产潜能的地区改善水利设施,发展适合东方种植的旱稻,及在国内推广有氧稻在油棕休种期间进行轮种。

这除了可提高我国稻米产量,投资风险也大大降低,更提供广大就业机会给国人,让我国农业永续经营,而不是依赖他国进口粮食,让全民去承担粮食危机。

首相吁请农民转型,以革新方式增产及为产品增值,确保我国未来不会面对更大粮食危机。农长也说,政府会让国家粮食保障政策延续,确保粮食供应充足。

种稻专家何乃健指出,根据农业部去年6月数据,国人每年白米总消耗量为225万吨,但国内稻米年度总产量仅159万吨,每年需从泰国、越南等进口115万吨白米供食用。
渐依赖进口粮食

这115万吨进口白米除了66万吨供国人消费以外,剩下49万吨是供应给数目庞大的合法与非法外劳。即是说,我国粮食自给率只有70%左右,且对像仅限国人,若把数以百万计外劳包括进来,恐怕我国粮食自给率只得50%余。

粮食长期自给不足,近几年更越来越依赖进口粮食。2007年之前,我国每年只进口70万吨白米,翌年爆发全球粮食危机,2009年攀升到115万吨。

蔬菜也越来越依赖向国外购买,大马菜业联合总会长苏清棋说,10年前我国蔬菜只有10%国外进口,去年进口量已高达50%,许多菜类仰赖中国与泰国。

无地菜农最被政策忽略

大马菜农总会主席陈苏潮说,我国约有2万名菜农,大部分小农耕作形式,虽然他们长期稳定供应全国人民蔬菜食用,但普遍上自身难保,70%以上菜农无地契,面对农耕地随时被摧毁的危机。

面对首相呼吁农民转型,陈苏潮直言农业部既无明确粮食政策,也长期忽略农民需求。

他说,若政府希望农民能转型与增值,应提出明确的农业方案,规划出蔬菜生产特区,提供技术与资源协助农民转型,并制订合理外劳政策,及落实将农耕地合法化,让农民不再被发展商迫迁,一劳永逸解决菜农最迫切的土地与劳动力来源问题!

近打菜农公会主席刘友发说,只能小规模耕作的农民,即无法也不敢下重本投资农业,我国农业经济无法升级或转型,皆因土地不被政府批准使用这个结构性因素所限制。

菜业联合总会长苏清棋提出同样呼吁,国内有许多土地仍末开发,为何不开放予人民种菜以达到粮食自足?

他感慨,蔬菜全民皆用,菜农在农业所有领域中却都是最不被重视。菜农不像渔民能获柴油津贴,也不像橡胶与稻农获肥料和农药补助。

农业部的国家粮食保障政策,将拨出27.7亿令吉助农民提高稻米产量,蔬菜也没列入粮食保障的补助对象。

他指,开放土地给人民种植粮食也是未雨绸缪,如今天灾不断形成国际粮食危机,过度依赖国外进口会严重波及我国粮食供应涟。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房怡谅 2011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