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歷史,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原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民族和国家,对很多地区的人来说,还是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的东西。那是一个更像“地球村”的时代,国家的疆界,很多都没有明確划定,民族的身份,也很模糊,只要你有能力,想去哪里,便可以去到哪里,並在那儿落地生根。在不断迁徙和移民的过程中,原地人和外来人彼此互相影响、互相通婚,也互相同化。当然,有时也会为了爭夺利益而格斗残杀。
两次的世界大战过后,新生国家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国家和民族,才突然变得无比重要起来。此时,国家的疆界,变成寸土也不可退让;民族的定义,则有了非常严格的標准。
讽刺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划分,本是为了减少磨擦和衝突。但隨著“民族主义”的滥觴,“民族国家”纷纷兴起后,国民身份的认同,竟反而成了某些少数民族的梦魘。这是因为,一些多数民族认定,只有他们,才是这块土地的主人,非我族类,都得离开。於是乎,有人被驱逐,有人被屠杀,有人成了丧家之犬。
战爭和衝突,无疑是人类史上最大的哀歌。这样的战乱,不只因为民族不同和宗教分歧而引起,一些属於同一文明的人,也爭斗不休,杀戮不断,曾经被称为黑暗大陆的非洲如此,现代化的欧洲也一样。
我们难以理解,北爱尔兰的天主教徒与新教徒之间有甚么深仇大恨,但他们竟曾长期爆发流血衝突,几经波折,才建立了分权联合自治政府,走上和平共处的轨道。
伊朗和伊拉克同属回教国家,但也曾因为领土纠纷而爆发长达8年的两伊战爭,结果血流成河,两败俱伤。
对我们来说,卢旺达的胡图族(Hutu)和图西族(Tusi)看起来並没有甚么不同,但1994年,这里却发生了举世震惊的大屠杀,约有100万人被屠杀,其中大部份是图西人。
追究这些动乱和衝突的原因,总脱离不了歷史的怨恨与族群的纠葛,而政治人物刻意挑起仇恨,则不只使到问题复杂化,更造成悲剧重复上演。
诚然,世界已经变得更加平坦,在全球化的號角中,愈来愈多的人不只拒绝仇恨,也拒绝种族主义,但平坦的世界也赐予黑暗力量,让狭隘的思维更迅速地传播,执迷在种族意识和族群纷爭迷雾中的政客仍在全世界兴风作浪;而现实中,“马来西亚族”也终究还无法成为我们理所当然的共同符號!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林明华‧2011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