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8日星期日

08-01-12 本土华教新出路

林连玉公所提倡之“多彩多姿,共存共荣”,笔者由衷赞同,这要求合情合理,并不过分。不过,很多人很恐惧这理念。随便上网查看,对林连玉精神反感之友族不少。反对论点主要有: 要保留中华母语、中华文化,何必呆在这里?何不回中国去?

此外,亦有人认为华教人士很过分,友族奉行清真教圣训,对于“受欺侮”容忍已久,华教人士团体所作所为简直是“贪得无厌”,得寸进尺。

当然,此等观点必定为诸多谙华文者所不敢苟同。故永远两辆车过独木桥般,僵着一边,除非其中一方诉诸非常手段如无审扣留甚至暴力等,强硬同化彼等;或除非双方有“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之气度,图双赢以保和谐。

中华文化海纳百川

歧视华教者对华教平等课题喊打喊杀,却对英语在马来西亚大行其道噤声。(当然,最近也有好多声音要强化国语使用程度,英语在私人企业乃主流,尤其受针对,已上了切菜板等刀落而已。)根本是双重标准。这也说明语言的国际地位何其重要。华文若在国际受欢迎,成为很多领域主流,华教人士则事半功倍了,无需与歧视者苦苦缠斗。这是谓借外力也。

要使友族了解华文之美,山、医、命、相、卜都是切入点,目的是要证明中华文化与友族文化绝没冲突。许多友族受传统心态影响,只尊崇一家之言,思想封闭,易受有心人煽动,情况就如很多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业成绩好就会有好“钱”途,看东西只看一面,而华教人士的功课就是打开另一面给友族看看。

其实,中华文化若能纳入其他文化精粹,实能丰富内涵,况且这本是中华文化之特点,即海纳百川也。其实,回到任何一个时间点,我们都会看到不同形态的中华文化。现在我们所深信的“中华文化”的某些部分,在某个时间点未必存在。

汉字延续文化生命力

波斯人若没送汉朝皇帝狮子,舞狮也无从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印度僧侣若没到中国传教,中华文化大概会发展成另一种风貌;回到宋朝,京剧尚未诞生,若取这个时间点,京剧就不存在于中华文化内了。华人不时都向时代让步,当今我们的服装、风俗,甚至文章写法,怎么可能与古代一致呢?不变的是我们依然使用活了五千年(有说七千年)的汉字,依然受周易影响而已。

看看英文,活力无限。离开英国大陆后,竟因而意外提升生命力,在美国茁壮成长,有各种不同民族齐为之灌溉渗入不同基因。美国非洲裔拉丁裔就用英文创作脍炙人口的歌曲,风靡全球,推广英文有功。看回华文,在台湾,就有原住民歌手高唱华语歌而红遍华语地区,歌迷也不分种族一样疯狂迷恋之。

本土华教已脱离中国大陆,须另寻发展方能在本土生存,延续中华文化生命力。前提为何?由爱华教人士来设定。笔者浅见,汉字就是其中一个前提。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勇瑜 201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