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的熱炒拉抬,加上資訊傳播的串連,台灣總統選舉變成全球華人的盛事,影響早就超過海峽兩岸。台灣嘉年華式的政治選舉,從政治動員、戰略佈局到文宣攻略,都是華人地區的典範,值得政黨人士學習參考;而台灣選民的素質,政府在選戰資源分配,都比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好,至於「無法參與,只能祝福」的海峽對岸兄弟,更只有羨慕。
對馬來西亞華人來說,台灣選舉除了是一場與全球華人社會「共同觀看」的政治大秀,它在許多方面都值得借鑑。從中學習如何「評選」政治人物及民意代表,以及如何當家作主,貫徹民意,更是所有公民及納稅人應該上的一課。畢竟電視、報章及網絡上的憤怒與喧嘩,或是政治明星的浮沉起落,都只是過眼雲煙。
從308政治大海嘯過後,馬來西亞政治生態出現前所未有的變化。選民比過去更大敢、直接的表達了各種政治訴求。不論宗教、教育、環保、古蹟保護、性向自由、選舉及民族性的NGO,都比過去更懂得利用傳統及網絡社交媒體進行防戰;世界各地風起雲湧的社會政治運動,從「阿拉伯之春」、「佔領華爾街」、「709黃潮」到「烏坎事件」,都展現出豐沛的力量,以及「改變」的躁動。年輕選民,尤其正要進行「民主初體驗」的「首投族」(第一次投票的人),在經過國內的「政治教育」後,更是躍躍欲試,想要參加民主嘉年華,或把自己居住的國家/地區扭轉過來;即使未竟全功,也要當權者聽到他們的聲音。
面對時代的鉅變,自蔣經國逝世便告別「威權政治」的台灣,政治人物早就不能倚老賣老,或是採用君父式、指導式的方法尋求選民委託。反之,政治人物變得「溫良恭謙讓」,不僅要親民,和民眾有更多的互動,更應開放胸襟,接受檢驗。
像總統候選人上電視現場辯論的玩意兒,雖是美國「進口」,但放在台灣民主沃土,照樣開花。如果台灣可以,馬來西亞的政治人物,更應該有勇氣接受檢驗。國陣和民聯的領袖,應該在電視上公開政綱,公開辯論,公開接受公眾提問,向公眾展現他們的能力、勇氣及政治信念。
我們不也告別馬哈迪和他的威權政治了嗎?現在的領袖不可能像馬哈迪那樣強勢,也只能靠「改革者」的形象來爭取選票。任何想要「服務大馬人」,而不是「領導大馬人」的政治人物,更應該放低身段,通過尋常百姓所能理解的方式宣揚理念。
國家掌控的媒體也應給公平合理的時段,讓執政黨與在野黨宣揚政綱,而候選人要証明「身家清白」,當然更是最起碼的標準。
大馬人經過台灣大選的「洗禮」,在電視、網絡及報章上「觀賞」台灣人如何選出他們今後四年的領導人,除了感受選舉的激情與歡呼,發出「心響往之」的感嘆外,便是要學習如何要求候選人及政黨拿出成績,並詳加檢測。
最起碼,你得弄清楚「這些年,他們做了什麼?」,「做得好不好?」,他們如何管理、分配運用國家資源?他們是不是浪費了納稅人的稅捐?台灣選舉激情己過,馬來西亞未來6個月內大概就會迎來大選,「首投族」及「老投族」,應該重新溫習己經遺忘的民主選舉課,重新思考我們要怎樣的國家,怎樣的社會,以及怎樣的生活。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黃金城 201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