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驻马来西亚大使保罗琼斯上个星期二到访《南洋商报》总社并接受专访时,建议马来西亚政府在制定任何招资新条规前,应该咨询相关利益单位,以便更有效吸引外资。
他说,尽管马来西亚在吸引外资上的工作做得不错,但仍有进步空间,尤其在制定新条规时,必须秉持更开放和更透明的态度。
保罗琼斯这番话,跟生意人奉行的“顾客至上”的大道理确有异曲同工之妙;当一个国家的政府对外招商之际,海外投资者就等于有关政府的顾客,谁能为这些顾客提供最佳服务,谁就在竞争上占先机,而体贴咨询,让顾客感受被尊重,确实是其中一个最好的服务方式。
政治方面,“以民为本”四个字是施政的金科玉律,跟“顾客至上”这个经商道理不谋而合,两者之间的最大共同点,是生意人喜欢选择在开放透明的氛围下大展拳脚,而老百姓则希望政府所有的政策和举措都具有一定的透明度,而当局在制定律例前,都能够咨询相关利益单位。
很多时候,政府部门或相关机构在制定新律例的时候,总给人闭门造车的感觉,许多新条例出炉后,往往备受非议,甚至饱受抨击;相关利益单位并未受邀提供应有或必要的咨询,往往是导致新律例带来乱象的主要原因。
这种现象由来已久,它非但跟“以民为本”的意义背道而驰,也破坏首相拿督斯里纳吉所推崇的“一个马来西亚”理念,即便如此,这个现象不是不可被改变的。
星期日,首相纳吉透过其部落格发表农历新年献词时,就呼吁全民敞开心房、打破内心的隔阂,建立一座通往彼此心中的桥梁;首相这一席话,是向着广大人民说的,但将它用在政府和人民的关系上,其实亦可作准。
刚刚连任的台湾总统马英九在其胜选感言中,除了承诺会至少每半年邀请在野党领袖共商国是之外,同时表示将继续走入民众,他说:“我每个月都会邀请人民团体跟我座谈,深刻地听取大家的意见,把大家心头的话记下来,一一地、谦虚地进行必要的改进。”
马总统的谈话,其政敌或许听不入耳,但主政者定期与民会晤之举,确是没有人可以否定其效果,当然,政府方面必须具备十分诚意,否则任何方式的会晤也将徒然。
官民之间的长期隔阂,是国家畅顺发展与快速前进的绊脚石,新律例实施后不断要亡羊补牢,对政府形象亦造成无可弥补的伤害,既然定期会晤可以打破彼此的隔阂,那么为官者何不采取主动,敞开心房与民众共同塑造一座彼此心中的桥梁。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社论 20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