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4日星期二

24-01-12 緬甸的坎坷路

據報導,緬甸現有政權有意搞開放與改革,也釋放部份政治犯,並與美國恢復邦交,但會否中途又出事端?

歷史地看,緬甸曾試圖好幾次搞政改,可皆中途夭折。只是,隨著世界形勢的變化,如阿拉伯之春的衝擊,這個國家已日益難自我封閉,與世界隔絕。這麼多的緬甸年輕人在外打工謀生,手機又日趨普及化,普羅大眾怎麼還可能甘於落後、忍氣吞聲地過著貧困,投訴無門的生活?

1948年獨立以來,這個前英國殖民地便面對著幾個挑戰,如民族與宗教間的矛盾、共產黨的武裝鬥爭(如馬共,緬共認為緬甸的獨立是種可恥的偽獨立),政黨內部或政黨間的惡鬥,甚至因黨爭而引入軍人干預等,如邀軍人做看守內閣。

在1951~1960年期間,緬甸也曾實踐過民主選舉制。只是,自1960年奈溫將軍(Newin)干政以來,民主便中止,進入軍人專政政體,實踐前蘇聯式的社會主義經濟制。這個政經體制致成了經濟停滯與政治高壓,進而導致了嚴重危機,1988年尚爆發了大規模示威。1990年軍政府無奈地舉行選舉,選舉結果大出軍人政權的意料之外,如昂山淑姬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National League for Democracy,NLD),贏得了485席中的392席,而執政黨國民團結黨則只贏得10席,遂使軍人反臉,取消選舉結果,逮捕反對黨人士,再度中止民主。

2003年,新總理欽紐上台後,提出重啟民主的七點計劃,這是一個試圖用和平的方法來處理政治、族群與宗教矛盾的民主路線圖,內容包括:重新召開國民大會;建立一個有序的民主制度;按照大會制定的基本原則起草新憲法,舉行全民投票,成立民選議會;按照憲法召開大會,及由選舉產生的國家領導人、內閣、權力機構來管治國家。

只是2004年欽紐無故失蹤,政權又重新落入軍人手中(最近釋放的600多名政治犯中,便包括欽紐)。一直到2011年初,登盛(Thein Sen)出任總統後,再重新實踐改革與開放。之所以不得不如此,主因在於:

一,為政權取得正當性。畢竟,緬甸不是北韓,而是個曾經實踐過選舉民主的國家,且政黨政治曾經極為活躍,一昧靠高壓只會加劇人民的反感;二,與民和解。自奈溫將軍以來,這個軍人政權便很不得人心,甚至連僧人也不願為軍人及其家屬做佛事!實則,軍人也曾多次屠殺僧人。在一個以僧為重的佛教社會,這種逆行是難以令人寬恕的。

三,經濟制裁。美國與歐盟均對緬甸施加長期的經濟制裁,嚴重地遏制了其經濟增長,也逼使幾百萬的年輕人不得不出國謀生,如泰國便有上百萬的緬甸非法外勞。大馬亦有不少;四,外交上歐美也孤立緬甸,甚至對東盟施壓。在這種多方面的壓力下,它只好被迫開放。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孫和聲 201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