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3日星期四

13-01-11 文学不是政治

一句Pariah,引起印裔团体群情愤慨,烧书烧像。

何必呢!又不是秦始皇。

问题发生在中五马来文学课本《连环扣》(Interlok),书中出现Pariah字眼。

当然,Pariah,在印度裔社会是一个敏感字眼。

印度传统的种姓社会,Pariah是低等阶层,带有贱民、不洁者、被放逐者的意思。从文明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歧视,不足取也。

如果把这个字眼套在大马印度同胞,或者他们的祖辈身上,当然是不敬。

不过,看戏要看全套,读书更不能只读几句;断章取义会造成很大的误解。

回到Interlok这本书,我找了相关资料,也读了关键的章节,发觉不是指控中那么样。

反之,它还真的有正面意义。

它的內容敘述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百年前在这片土地会合,建设家园,建立国家的过程。

书中的印裔主角马廉(Maniam),从印度漂洋过海前来马来亚。在船上的时候,作者形容马廉和其他同船印裔打成一片,因为大家都属於Pariah阶层,不必担心会玷污对方。

明显的,作者阿都拉胡赛因(国家文学奖得主)的重点不在於种姓制度,也不是刻意指大马印裔是Pariah。

从文学分析角度,作者的含意是马廉和其他印裔同胞离开印度,形同摆脱印度旧社会的枷锁,迎向新天地。

期望中的马来亚,是一个更加平等和开放的社会,不须要活在种姓制度的压迫底下。

这是基本的文学创作手法;既然这是文学课本,当然要用文学角度去解读。

如果用僵硬狭隘的政治角度来解读,Pariah才是政治不正確,但是,这就曲解了文学的用意,也误解全书的意义。

何况,作者在谈到种族背景和文化差异时,也称某族予人印象”愚笨懒散”,另一族群则是”贪婪不老实”。

显然,这並不是詆毁族群,破坏团结,而只是反映当时的社会心態。

重点是,Interlok这本书强调三大种族如何化解隔阂,最终建立一个共同的国家。

换个方式,如果说大马华人的先辈多是苦力、农民、文盲,相信大家不会在意,也不必驳斥。

澳洲人很大方的接受他们的先辈是被流放的罪犯,还到处建立纪念馆,让子孙和世人瞭解真相。

许多澳洲人家庭积极追溯家庭来源,通过各种管道,包括在英格兰、爱尔兰、苏格兰的郡誌,以及各个地方监狱,找寻祖先的犯罪资料,以及如何被流放到澳洲;然后诚实的记录下家族史。

他们不是以犯罪为荣,而是能够坦然的面对歷史,从而確定现在,放眼未来。

区区一句Pariah,何足道哉?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郑丁贤‧20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