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香港专栏作家、教育工作者、电台主持人等多重身份的黄明乐,在其著作《港孩》自序中写道:“当我们一厢情愿以为,脱离了死记硬背的模式,孩子就有更多空间发挥,又或在游戏中学习,亲身经历耳闻目睹,不再纸上谈兵,一定好玩得很;实情却是,孩子们并没有预期中的兴奋。主张灵活学习,他们只觉无所适从;鼓励批判思考,他们更想要标准答案;讲求个人创见,其实他们对大部份事情都不大关心也无甚所谓。”
《港孩》在香港一纸风行,引发了不少人对港孩能力的讨论。黄明乐抛出问题:是谁造成香港孩子如此心态?
我相信大马孩子也会面对同样的问题。我们的教育体制与香港极为类似,追捧全A成绩、填鸭式教学,近来教育改革亦着眼于在教学中注入创意元素。然而,在课程纲要和考试模式的修修补补中,我们是否注意到习惯了父母庇护,自小就受到既定的生活和人生价值观影响的孩子,有没有能力去接受突如其来的改变?
家庭是孩子学习的第一个场所,父母或长辈是孩子第一个教师,塑造孩子性格、品行、作为和能力的人,不是别人,正是父母本身。孩子在进入学校接受系统化教育之前,最先接触到的是父母,最早体验的是其周遭环境的生活。父母的价值观及处事态度,保姆、女佣的做法和作为,环境的耳濡目染,在孩子人生的首几年,就产生了潜移默化,进而根深蒂固的影响。
许多大马新生代,孩提时父母无暇照顾,假手于他人,只满足于物质需求;家有女佣使唤的,即使最简单的生活起居都无须自己动手;老人家好不容易盼到一个孙子,无不宠爱有加。结果塑造了不懂得自己解决问题,也不懂得应对困难的“草莓族”。不少家长经常感叹,孩子即使大学毕业后出来工作,仍然向家里要钱,然而,问题是谁磨灭了孩子的生存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新生代自己选择做“草莓族”,而是环境造成的。
我不反对科技,亦不反对网络工具如面子书,并认同益智计算机游戏和电视节目,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尽信书不如无书,只懂得啃书,却不会应用知识,没有独立思考能力,读万卷书也没用。孩子在必须自己面对人生时,哪怕是考试工作失败还是生活遇上了小挫折,应对上失去方寸,不要先怪别人,怪网络,怪电视制作单位,父母应先自问有没有装备好他们去面对这个复杂的社会。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 ‧作者:张立德‧ 2011.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