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6日星期五

06-01-12 宗教交流取得积极成果

首相纳吉趁圣诞佳节,率同多名內阁部长与国內基督教、天主教领袖交流,承诺聆听基督及天主教徒社群的心声,后者也把握机会向首相传达教会的意见与建议,会谈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尤其重要的是,首相过后宣佈,学校可以在家长要求下,在课外时间开设圣经知识班,並让圣经知识作为大马教育文凭(SPM)考试科目,而学校也获准由教会聘请牧师或神父到校授课。

首相与国內各宗教领袖举行对话或交流会,近年来日趋频密,显示政府重视各不同宗教信仰。就以今年而言,首相去年5月12日曾会见以大马基督教联合会主席黄满兴主教为首的9名基督和天主教组织代表,针对国內发生的一些宗教不愉快事件,向这些宗教领袖作出保证。7月中旬首相又续往梵蒂冈与教宗本篤十六世会晤,宣佈与梵蒂冈建交,反映首相对基督及天主教社群的重视与关怀。其实,政府未来应继续与各宗教团体举行这类对话与交流会,直接聆听不同宗教社群的意见和心声,有利於解决民困及维持各宗教之间的和平与和谐。

政府允准学校开设圣经班及承认圣经知识为应考科目,无疑是一大突破,对基督与天主教社群来说,相信也是一大喜讯。至於开设圣经班的措施,还须由教育部以白纸黑字清楚书明,列为教育政策之一,以免教育局一些官员未来抗令不行,对开设圣经知识班多般刁难与阻挠。在我国多元种族与宗教的社会,宗教是非常敏感的课题,不幸的是,一些官员或政客往往为了私人利益或捞取政治资本,而將宗教课题种族化或政治化,挑动各宗教教徒之间的敏感情绪,这是极其危险和不负责的行为,须严加谴责和遏阻。

事实上,任何宗教经典包括圣经、佛经或古兰经的知识普及化,皆有助於让更多人瞭解不同宗教之间的差异与禁忌,促进宗教谅解,可避免不必要的衝突与矛盾,维护社会和谐。世界各国之间、各宗教之间之所以会出现两极化的纷爭与衝突,便是源自对宗教的缺乏谅解。伊斯兰世界和基督教徒之间的纷爭,百年不息,牺牲了多少宝贵的性命,说明宗教矛盾的尖锐与影响。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之间近一个世纪纠缠不断的恩怨,主要焦点也在於土地爭夺以及宗教纷爭。以巴无数次的战爭,无止休的谈判与协议,並无法彻底解决两国的衝突,此案例说明了宗教衝突所带来的灾难性与可怕后果,值得世人引为借鑑。

我国回教徒和基督与天主教徒之间的关係向来和谐,各宗教在宪法保护下,享有信仰自由,政府也成立了跨宗教委员会来维护各宗教信徒之间的和睦相处。过去儘管曾经发生零星的焚烧教堂、扣留圣经、禁用“阿拉”字眼等事件与爭执,影响基督与天主教徒的信心,庆幸这些纠纷都能迅速和平解决,未酿成一发不可收拾的场面。

在我国2千830万人口之中,基督与天主教徒佔了200多万,这个庞大的社群固然享有信仰自由,却面对许多困境,尤其是教徒人数日益增加,教会在申请建立更多教堂方面屡受限制,迫使教会必须租赁店屋、工厂或废弃的戏院改建为教堂。政府若真心看待教会的困境,则必须放宽建设基督或天主教堂的限制,方能消除教徒受排斥的心理。

同时教会学校也需要政府给予关注,例如提供经济援助,完善教学设施,以减轻教会负担。除此之外,教会其他相关要求如捐款教会可豁免缴税课题若能也获得政府积极回应,相信更能体现政府的诚意,这也是以行动爭取民心之道。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社论 201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