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7日星期二

17-01-12 誰可代表誰?

不久前出席一場檢討國家文化政策的座談會,間中扯及不少挺「火辣」的話題,包括華社所謂「國中生」和「獨中生」於心態和認同上的分野。實際上如此話題已非新鮮,因其至少於一些論壇上已「翻湧」過或許不只一輪了。坦白說,自「改制」後,經這些年的「雙軌」發展,國中和獨中已分別栽培了大群華社新生代,實足以從諸方面做一些總結性的比較考察了。

然而,誠如任何概括性的名堂總有其劃界及核對的問題,所謂「國中」,即便大家都明白其意指「國民型中學」,惟實際上各地區(如北馬、中馬、南馬、東馬和東海岸)的國中也不見得很一致。除了學校本身的差異(如華文課節數、掌校者背景、師資條件、校董事會之角色等)之外,也得考慮當地大環境的影響(如族群人口比例和互動情況,政治、宗教因素之牽涉,基本經濟—社會生活形態--如城鄉之別等)。

我個人的經驗是:雖屬於「同型」的「國中出身」者,但彼此之間還是有可大可小的分別的。因此一些國中畢業的新生代或中生代,動輒以「國中生」的角度或立場公開發言(包括「評價」獨中教育和獨中生),總會讓另一些人感覺:又「被代表」了。如此「越界」若不及時加以點醒,發言者可能就會一路自視代表下去,以至越把想像和論述定調、包攬起來,最終不單誤人,其實也會誤己。或許獨中生也會有同樣的「同型未必同質」的現象。

另外,「代際分野」,特別是「年輕—年長」二分法,也是許多人常用的「便利法門」。這尤其充斥於針對「年輕一代」的各種論斷上,即坊間常聽到的一些概括、定義、標榜、宣示「年輕一代」如何如何有別於「老一輩人」的說法。其實,如更周詳地探究,就會發現「年輕人」也好,「老一輩」也好,不盡然各有一套典型的經驗、觀念、思維或心理,所以兩者之間的「相對性」或「矛盾性」劃分,本質上有一定的主觀臆想和假設成分。

我不否認自認代表者若未受反駁或糾正,乃至廣獲正面響應的話,或足證明其看法乃具相當的代表性,惟一開始即把一己或一方之見絕對化至不假思索地代表整個群體,仍屬有欠嚴謹和中肯。如此態度若只關係個人或單位之意見,實也無大礙,不過若掌權者也習慣如此自充代表,動輒自我化身為社群、民族、國家等之代言人,那可就恐怖了!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鄭庭河 201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