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本周三公布,学校食堂可售卖227种食品,食堂业者必须遵照卫生部及教育部列明的相关指南,一些可出售食品包括白粥、汤面、椰浆饭、三文治、炸鸡、水果及低脂牛奶等;禁止售卖的包括巧克力、糖果、腌制品、汽水等;也不鼓励出售快熟面、冰淇淋、咖啡、汉堡包、热狗及含碳水化合物饮料等。
大马肥胖人口高居东南亚首位,每5人中就有2人是超重或肥胖;而10年前的肥胖学生约占21%,但今年已升至26%。
幼儿阶段是预防痴肥的最重要时期,若在4至6岁前的身体质量指数(BMI)有上升迹象,就显示他们在成年时更易痴肥,因此,降低超重人口的其中最佳步骤,是向儿童灌输有关的教育工作。
于2002年至2008年进行的调查显示,年龄介于6至12岁的大马儿童痴肥率逐年上升,其中11%的小学生属于超重,9.7%则是痴肥,整体而言,20.7%或每5学生中就有一人超重。
至于2007至2008年,超重小学生则提高至12.8%,痴肥则增加13.7%至26.5%,或每4名学生就有一人面对超重问题。
教育部和卫生部已联手制定的“健康学校食堂指南手册”,并把一些食物的热量图表印制成海报分发给学校,让学生了解本身摄取的食品热量;以及从今年起,所有学生必须每年接受两次体重指数及体重测量,超重的孩童将被安排接受咨询,学生的体重将会被记录在学生健康记录簿内。
有关措施显示当局正视国内日增的痴肥及超重儿童问题,并从小向他们鼓吹奉行健康均衡饮食的正确概念,促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注意和培养起正确的饮食和定时运动的习惯;而若校方和业者也能给予良好配合与执行,相信必能取得立竿见影之效,减低学童的肥胖问题。
根据2008年的调查显示,大马华裔儿童痴肥率最高,达27.6%,华裔“小胖”人数比最大族群巫裔还多。
华人饮食渐趋西化、传统饮食习惯被快餐文化和高脂肪零食取代,形成偏好甜食和高脂肪食物;以及城市华人儿童营养过剩等,是祸延新一代健康的主要肇因,华裔家长或监护人不可不防。
其实儿童在家里的时间颇长,家长同样须负起相关责任,密切与当局配合,略微花些时间关注日常膳食,包括减少摄取过度油脂和卡路里以及过量的糖份,同时带领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减少孩子一边看电视或边上网边吃零食等不良生活习惯,强化孩子们的健康意识和营养教育,来遏制华裔小胖人口增加,以免影响国家未来的生产力和经济成长,增加国家的公共卫生医疗开销。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社论 201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