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9日星期四

19-01-12 阿Jib哥的遐想

馬哈迪當首相的時候,大馬電台第5台曾發生「羅惹華語」的怪現象;最近一兩年,官方使用的華文也經常出現語無倫次的糗事。因此,納吉首相的團隊為他而設的華文面子書號稱「阿Jib哥」,聽起來和看起來都有點怪怪,應該是淵源有自,不足為奇!

然而,電台的羅惹華語廣播經馬哈迪在巫統大會上一點撥,便銷聲匿跡,不再聽到。而不知所云的官方華文,既沒有受到最高領袖的金口糾正,勢必還後續有來。「阿Jib哥」夾在其中,或許正好起著承先啟後的作用,既有「羅惹」之象,在華文使用者看來,更遠不如「阿炳哥」來得親切!雖說語文有約定俗成的效用,例如「拿督公」,上世紀之初還有很多人不知它是何方神聖,可現在卻已是家喻戶曉的神祇,然而,「阿Jib哥」似乎等不及約定俗成,它一定要在第13屆大選之前發酵,而且一用即棄!

既是選戰產品,而大選又是說來就來,「阿Jib哥」這個新綽號就必須具有廣告效應,才能像「比牛力還更加夠力」那樣在第一時間內深入人心。只是,實在不明白首相的團隊為什麼沒有記取馬哈迪當年的「庭訓」,依然要製造「羅惹」華文?「阿吉哥」或者「吉哥」,看起來和聽起來都讓人精神為之一振,即使閉上眼睛,其溫文爾雅而又青春煥發的形象也會歷久不衰,為什麼捨此不用而採取巫華混合體呢?

Jib或能望文生義,但是,只有馬來人才懂得那是首相大名Najib的暱稱,華文使用者必須隔幾個肚皮,輾轉之間才會想到跟首相有關連。既是華文面子書專頁的外號,全面使用華文當然更容易讓人一目瞭然!中間插上Jib字,一般讀者懶得追根究底,只靠譯音去理解,譯作「阿吉哥」便有可能連想到納吉首相,譯成「阿日哥」,卻又難免跟小日本掛上鉤。幸好,我國華文使用者很少人想起「日」也可以當動詞用。

「阿Jib哥」很容易被人惡搞,甚至連嫂子也不能倖免,為什麼不做「阿吉哥」呢?任誰如何搞法,也始終得個「吉」字!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陳頌光 201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