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總統選舉終告落幕,原任者馬英九獲得連任;而被輿論形容為「後市看起」的蔡英文則黯然神傷,雙方得票的差距近80萬張。換句話說,國民黨的馬英九勝得漂亮(得票689萬1,139張,即51.6%),民進黨的蔡英文敗得難堪(得票609萬3,578張,即45.6%)。不像有些民調所預測的相差3%,結果是勝利的一方較失敗的一方得票多6%。至於親民黨的宋楚瑜只能以慘敗收場,得票36萬餘張(2.8%)。
這一個成績在輿論看來,是國民黨認可的「九二共識」打敗了民進黨的「台灣共識」。所謂九二共識,是指1992年時台灣海基會與中國海協會在香港討論和交流「一個中國」的說法,結果未能取得「共識」。直到2000年,台灣行政院大陸委員會(陸委會)公佈了「九二共識」這個名詞,即指「一個中國,各自表述」。
馬英九與中國談經濟
在中國方面,它所堅持的一貫立場是只有一個中國,而非「一中一台」或「一邊一國」。但在台灣方面,則有不同的詮釋。比如李登輝及陳水扁當政時,政府就否定有「九二共識」,而馬英九在位時,政府就承認有「九二共識」這碼事,而且也在2005年即由國民黨榮譽會長連戰推動「九二共識」來加強兩岸關係。
馬英九接受「九二共識」的存在,但國民黨的解讀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與中國官方的立場並不協調。中國認為只要承認一個中國,沒有所謂台灣獨立或否定中國之說,則其他伸縮性的說詞都不是原則性的爭議。
就是因為馬英九在過去四年奉行「和解」政策,不公開與中國對立,在經濟上與中國強化聯繫。即使在政治議題上依然不與中國接觸,承諾「不獨、不統、不武」,比起李登輝和陳水扁時代,這算是靈活的政策。台灣這個只擁有2,300萬人民的海島,是無法與中國的13億人口進行比較的,資源上也比不上中國的普通一省。
因此結合中國的市場與資源的優勢,為擁有高科技的台灣帶來雙贏局面,這在馬英九主持的時代,漸露績效。他不單給台灣創造走向世界市場的條件,而且也增加了台商和公民在大陸從商和就業的機會。這種經濟大後方,正是在「物競天演,適者生存」的大氣候下,讓台灣人民享有多一層的經濟和生存保障。
期待建立政治對話的基礎
但是,就民進黨的立場而言,它並不會接受「九二共識」的存在,更把這所謂「共識」歸為共產黨與國民黨之間的「自我共識」或「私相授受」的,並沒有以民主程序通過台灣全民公投或民意檢測。因此曾在李登輝時代擔任陸委會主委的蔡英文,就在去年的8月提出了「台灣共識」,來和馬英九打對台戲。她認為必須先在台灣內部形成主流意見與共識後,才能與中國進行政治談判。這個論述比起馬英九的策略,有較大和較為明顯的「台灣至上」論。在字里行間,或許也帶出民進黨一向以來所主張的「台獨」立場。
不過,在時移物換下,於1986年成立的民進黨,經歷了26年的衝擊,已感受到「台獨」面臨的打壓,不但中國絕不允許台灣獨立,而且在國際上,台灣的活動空間也十分有限,所有與中國建交的國家不得與台灣建交,也使到台灣用中華民國國名建交的國家只有25個,而且多屬於小國寡民的國家。
在無法獨立下,台灣只能原地踏步,也隨時會面對外交上的挫折,除非中國「網開一面」,同意台灣參與國際機構,否則台灣是無法「獨當一面」的。在這種情形下,將蔡英文的政見與馬英九的政見做比較,就不難發現中國會比較接受馬英九的婉轉立場。當然這不意味著馬英九是親共的,他有時候也具有民進黨的色彩,比如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下,他就抬出「中華民國」來;又比如他也沒有徹底否定台灣除了「一個中國」還有選項,更在競選時表明任內不會訪問中國大陸。
這就是說,馬英九對蔡英文的「台灣共識」也是有所顧忌的;對「九二共識」也只能作出不出位的表述。以此來看,兩岸關係在未來要在中國期待的方向上取得政治突破並不樂觀。馬英九自然不會在與中國政治對話上「快馬加鞭」,因為他到今天為止沒有顯示背離國民黨一向以來的宗旨與立場,他堅持中國必須平反六四來改善與台灣的關係,對中國領導人顯然是一種壓力。在中國看來,先平反六四不具任何實質意義,只是一種政治挑戰。
事實上,台灣自從1996年舉行總統直選以來,它就不斷向世界炫耀它的制度是華人世界最民主的,已徹底告別蔣家父子的獨裁統治,並且以此揶揄中共的政體。1988年就繼承蔣經國出任總統的李登輝,就曾挑戰中國向台灣的民主看齊。他要中國告別一黨專政,走向民主,建立適合談商中國統一的基礎。來到馬英九時代,也同樣拿民主來當武器,鼓勵中國加速民主化。
對中共領導層而言,他們已做了很大的轉變,從「香港模式」到「九二共識」,已顯示中國希望中台的距離逐步拉近。本屆總統選舉也正好說明,台灣人民接受與中國和平共處的意願,不再認為各行其是是必要的。對此,我們也發現到蔡英文在敗選後說了意義深表的話:「民進黨會認真地做一個檢討,把它(選舉成績)當作一個警惕。」
如果民進黨以這次選舉對黨的政綱與宗旨作深刻的檢討與反省,認識到「台獨」的困境,從而為台灣人民尋找一條有保障的未來,會更具現實導向。既然在昔日的1924年,孫中山決定「聯俄容共」,是為了許中國人民一個和平與一統的願景;那麼今天,不論是國民黨或民進黨,為了台灣人民和龍的傳人,而與中國進行實質性談判與合作.也是一個新的轉向。與其持續的對峙和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到頭來是什麼事也辦不成,不如面對時代的大挑戰,這或是台灣所要考慮的動向。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謝詩堅 201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