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政府在2011年杪通過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規定》並將在2012年3月起施行該項法令,以限制廣東境內本土語言的使用。法令確立了北京話(中國稱「普通話」)在廣播、教育、公共領域和職場的地位。廣東省境內的本地語言如粵語、潮汕語和客語將失去原有的社會經濟功能。
從3月起,大部份在廣東的廣播節目須依規定改用北京話。若製作單位想使用本地語言,必須得到政府批准。雖然法令沒有明文嚴禁當地語言,但繁文縟節將迫使廣播製作單位放棄使用當地語言。若製作單位成功獲得批准,則必須在螢幕上附上北京話字幕。這導致製作成本攀升,以成本途徑抑制媒體使用本地語言。
教學方面,該項法令已規定所有學校和對外漢語教學課程必須教授北京話。由於教授母語變成了「非法活動」,粵、潮、客語將喪失對外地人和新生代傳播的能力。
語言的地位易位也將影響語言使用者的經濟地位。3月起,所有面向公眾的行業都規定要使用北京話。易言之,只有懂得北京話的人才能受聘。外地人能輕易在廣東省境內覓職,本地人若北京話說得不好將喪失就職機會。(打個比方:外地人將輕易地取代當地的粵語播音員和教師。)
在未來,外地人到廣東省生活都可以不必學習當地語言。因為從法律的觀點來看,當地語言已喪失了大部份社會功能。有了法律的保障,外地人不必學當地的語言文化,生活也無礙。
這就是中國政府的「推普」策略:雖不明言禁止使用母語,但學校全面以北京話授課,再以法律途徑擴大北京話的社會經濟功能,然後通過人口流動的方式沖淡一二線城市的本地人口。上海、福州、廈門等大城市的本土語言,就是在這種情況底下被取代的。
上海人口1,300萬,但只有17%居民諳上海話。每100個新生嬰兒中只有區區4位會在家里說上海話。上海話預計在2075年完全匿跡。北京話在上海紮根後,將會延伸至周邊二三線城市,如蘇州、杭州等,漸漸取代當地語言。
在全球化的年代,全球語言生態息息相關。中國語言消逝也會為其他區域帶來連鎖反應。我們應以能操多語的海外華人身份向中國表達對多元文化的熱愛;以我們的多元為範例,提醒他們別推行失衡的語言政策。
雪蘭莪中華工商總會和各大鄉團在1980年3月在馬來西亞發起了轟轟烈烈的《講華語運動》。今天若這些組織能力再率領一場《講母語運動》,那也算是負起了歷史責任。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沈志偉 2012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