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3日星期一

23-01-12 春節感懷

中國是文明古國,民間習俗上的「過年」,時間從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到正月十五。中國人遵循的農曆,把一年分作二十四節氣,「春節」指的是立春這一天,也就是一年的開始。中華民國元年,國民政府把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來慶祝,陽曆1月1日改稱新年;新中國建立後,把「元旦」改到陽曆的1月1日,俗稱「新年」,農曆正月初一仍叫春節。

地球村時代,陽曆1月1日已經被大部分國家定位「新年」了,我國華人習慣上,依然把農曆正月初一稱為「新年」,還伴隨無數與這個節日有關的傳說、神話、典故、風俗習慣等等,馬六甲華社更是在通衢大道佈置紅彤彤的燈籠陣,「年」的氣氛分外濃郁。

春節年景佈置濫觴於雞場街,館宇設在這條街的八大鄉團是先行者。始辦以來,反應年年熱烈,其他街坊和鄰近州府競相倣傚,蔚然成風。政黨見獵心喜,騎劫了這個活動,改稱「年景佈置嘉年華」,並取得官方配合,訂為馬六甲旅遊項目之一。

年景佈置因政黨介入削弱了「民辦」特性,成為爭取人潮展示力量的政治動作,歌功頌德的宣傳意味強烈。亮燈儀式必須由黨領導或高官主持、以避免被「政治化」為由堅拒反對黨議員介入,贊同邀請反對黨議員出席的團體被誣指為「反政府」之類,還有號召朋黨刊登大幅廣告祝賀「年景佈置之父」等等,就是明顯的政治作為。

小孩子是「喜迎」春節的,巴不得早些到來;成年人對這個節日卻有恐懼感,清貧家庭的當家者往往把春節視為難關。調侃式俗語「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和「年年難過年年過」等,描繪的就是低下階層寅吃卯糧的困窘。

春節畢竟是大節日,眼見家家戶戶大肆慶祝,自家總不能相去太遠,顯露寒酸相。能力較弱的父母,也得擠些錢為孩子添新衣,給壓歲錢哄哄小孩。

過去的年輕人喜歡寄賀年片向同輩賀年,短信盛行時代,賀年片幾乎銷聲匿跡了,只有上了年紀的人,還在懷念逝去的歲月。「為稻粱謀」以來,我與賀年片近乎絕緣,偶爾收到老同學、老朋友和前同事寄來的賀年片,感覺卻是溫馨的。

年近古稀,「年」的感覺早己淡如水。太太說我們家族去年喪事連連,今年只祭拜祖先,明年我們到澳洲兒子的家過春節。想起今後不再如同以往陪我們吃團圓飯的世駿,失落感油然而生,還增添幾許惆悵。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許萬忠 201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