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我国经济日趋国际化,教育当局將加强各级学校的语文教育。今后除了小学加强教授英文,大专院校也可考虑增加各国语文学系,以培育相关人才。我国走向国际化的整体教育轮廓在此隱隱浮现,但为求思考面向的完整,必须有以下的积极作为。
首先就培养语言人才而言,在大马不断迎向海洋走向国际化的时候,此確为当务之急。而將学习语文的年龄降低,正可以帮助下一代及早做好准备,俾能在关係日趋紧密的地球村中如鱼得水。以印裔泰卢固人为例,虽然他们仅佔200万印裔人口的两成,但他们在全国各淡米尔学校都设有泰卢固语特別班,使泰卢固语歷经百年而不衰。至於培养区域各国语言的人才,如韩文、日文、越文、泰文等,则能更进一步丰富我们的视野,使我们得以本土语言进入当地人民的思想文化,让国际化政策真正落实。这是放眼亚洲的重要工作。
80年代初期政府开放对东欧贸易时,外界曾以大马欠缺东欧语言人才,而怀疑东欧工作的可能发展空间。东欧或许距离我们尚远,但亚洲各国近在咫尺,在我们全力进入韩、日二国的东北亚文化圈,並希望展开第二波向东学习的时候,若仍对韩、日语言文化一无所知,包括对越、泰所代表的印支半岛文化一知半解,实在难以自圆其说。因此加强这方面人才的培养,自然刻不容缓。
加强英语以外其他第二外国语的教育,也可帮助本地民眾瞭解英语世界以外的世界,使其可以在强势英语媒体笼罩之下,探出头去,倾听到世界其他地方人民的声音,这对国人养成就事客观的判断能力,自有相当助益。不过在加强语言教育的同时,一定要弄清楚这不只是在训练翻译,更重要的是要藉此增强民眾对文化的敏感度,使我们从欣赏不同的文化,进而吸收不同文化的精华,从而激发我们的创造力,丰富我们的生命。因此语言教育只是初步,后续还须有整套作法才能克竟全功。这些作法可分动静二端;就静態而言,须加强外国文学艺术及思想作品的译介,让民眾能藉多种管道瞭解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如《三国演义》、《红楼梦》等译成巫文就是显例,而李国正教授在拉曼大学开设“生態汉语学”,从粤语、闽语入手研究古汉语,又是另外一个例子。动態而言,则应加强外国留学生在大马校园的参与,使不同文化的年轻学生可以充份交流,分享彼此的经验。
许多本地的大学却对国际交流计划未予应有的重视。有的学校以校舍不敷使用为由,缩减国际交流计划的规模,认为服务本国学生尚力有未逮,实无余力照顾外国学生。又有的学校则单纯將国际交流计划视为学校財政收入的来源,或为英语系或日语系的专属活动,並未鼓励全校学生积极参与。这些都不是正確的做法。国际交流计划当然不只是对外国学生提供服务或为本国学校增加財源而已,它更有丰富国人视野的重要功能。这个收穫是值得我们牺牲某些代价去换取的。
因此,各大学实应以积极正面的態度去接受外国留学生,甚至为外籍生以英语开设专业科目,或马来文教学课程,让他们更加瞭解大马,瞭解马来文化,也鼓励他们更积极参与大马的校园与本地学进行交流。唯有如此,所有为加强国际化所作的努力才会有生命,年轻学生也才能从实际的接触中培养更敏锐的文化观察,真正做一个自信十足的国际人。
除了加强吸收外籍生之外,高教部也可考虑以一定的奖助学金鼓励大学生出国短期研究。大学生若能在大二或大三唸完之后,有机会凭成绩申请奖助学金,在贴补部份生活费的情况下出国做一个学期的短期研究,则对视野的开拓有相当助益。这应当也值得教育当局认真思考。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社论‧2011.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