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日星期五

02-09-11 當島嶼變成了島國

新加坡在我國國慶日遵照水供合約,在列明的日期準時移交濾水站予柔州政府,從現代的眼光詮釋,是一項馬新友好關係更上層樓的展現。

再加上今年中,馬來亞鐵道公司歸還丹絨巴葛火車站予新國政府,把火車站遷至兀蘭,預示著牽引馬新兩地,更確切地說,新山和新加坡兩地的鐵道和水供,在兩國的互相歸還下,已一一被切斷。

走在通往兀蘭關卡的長堤上,可看見旁邊還有鐵道和水管,這些都是當年英殖民政府為了發展新加坡,而借助馬來半島資源的殖民遺產。

原本是同一殖民地區的資源互通,在馬新分家後,變為錯綜複雜的雙邊課題。前首相馬哈迪總是以火車站、切斷水供、建橋的言論,威脅和牽制新國,搞得雙邊關係亂糟糟。這是以「大國」姿態來威脅資源匱乏的「小國」做法。

孰不知,在英殖民統治者的眼中,當年在發展新加坡時,柔州才是新加坡的「小國」,以腹地的鄉村形式,在各方面支撐對岸大城市的轉口貿易。

從英國發展東亞海外殖民地的策略來看,選擇的都是島嶼,如香港島、檳榔嶼和新加坡,以控制海路商道為目的,進行轉口貿易,再以島嶼毗鄰的半島為腹地,供應一切天然資源,而此濾水站是此發展策略的一項計劃。

有趣的是,若把這三座島嶼比較,可發現驚人的類同,港島和九龍、檳島和威省、新加坡和新山,都被海峽分隔,卻唇齒相依。

因為島嶼轉口貿易的發達和城市金融中心的繁榮,與島相隔的半島腹地一直以鄉村供給的形式存在,因此兩地的人口流動和經濟發展,是以「中心-腹地」和「城市-鄉村」的形式互相牽引依賴。

所不同的是,英國人掌控香港和檳城的腹地,而新隸屬海峽殖民地,新山屬於柔蘇丹,分屬不同行政管理中心,而隨後的獨立分家,更使新山在行政上脫離新加坡。

這三座島中,港島和檳島都和腹地使用相同的貨幣,兩地的人口流動少了一層「貨幣因素」,而新加坡和新山繼續維持英殖民地的依賴關係,但因幣值的不同,使新山產生別於九龍和威省的特殊情況,成為一座被新幣殖民的城市。

新山甚至柔州子民,從小都被灌輸一個觀念,畢業後要到對岸工作賺新幣,再回來新山花用,不間斷向新輸出「馬勞」,人才不斷外流。

許多人認為,新國以先進國之姿,崛起於東南亞,大馬人經常和新國比較,指它們缺乏天然資源,卻仍能躋身先進國,我國仍停滯不前。

其實,綜觀這三座島嶼的發展,可發現英國人都把最好的留給她們,自脫離英統治以來,經濟欣欣向榮,地理位置之優越是英國人的遠見。

新山一直落後於新加坡情有可原,新山人湧向對岸也理所當然,就好像九龍/威省的民眾每天擠地鐵搭渡輪往港島/檳島工作一樣,因為那座島嶼就是發展樞紐,承襲了英殖民的統治遺產。

分別只是在於,新加坡這座島,之後成了一個國家。

在兩地殖民地歷史遺產逐一互相移交之時,我們除了以現代的眼光審視雙邊關係,也應瞭解新新關係的畸形生活型態,脫離不了英殖民統治的「陰魂」,而新山在新加坡的島國影響下,持續以殖民地的形式存在,只是統治者成了掌控新幣的新國政府。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廖珮雯 2011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