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覺得「世俗化」在本國是極度被污名化了,不僅支持政治和社會宗教化者厭惡之,連關注傳統價值和道德風尚者,往往也把「世風日下」賴在世俗化份上。實際上,現代性在蠻大程度上,即是建立在世俗化之上的。若不是世俗主義剪破了中世紀的政教網羅,釋放了個體性,現代性的建構會少了其最核心的因素——個人(Individual)。
當然,對於那些不怎麼享受和認同現代性者,個體的崛起和張揚,根本即是個錯誤,因個體純粹是種虛浮、飄渺的主觀假象,不能承擔起存在和意義之主人的角色;人們還是應當以「傳統」——尤其是宗教傳統作為權威的依附或歸宿。坦白說,如此觀點也並非沒有其價值和魅力,畢竟近些年來,現代性的陰暗面也陸續被揭發,如貪婪、浮誇的資本主義、掠奪、污染的工業主義、僵硬、無情的官僚主義等。
無論如何,縱使現代性不無值得反思及檢討的地方,惟若要截然判定其已失效或淪落,恐怕還是有點過於悲觀和武斷。至少到目前為止,現代性還是一個普受肯定的新式文明,以至不少傳統的宗教建制還必須主動轉化、調整自身來迎合或適應它,乃至借助其場域和態勢來進一步提升和拓展。再說,現代性即便有問題,也並不證明了前現代是個完美無瑕的年代!
質言之,當現代性一方面把全世界更加緊密、頻密地貫通、整合起來,促進全球的一體性、同頻性,另一方面則把傳統權威解構和祛魅化,把權益和權力「下放」至個體,以至容許更大的可能性、多樣性之際,諸多傳統的事物,包括宗教,都有所受益,而非盡被排擠或摧殘的慘狀。事實上,相對於話語權被壟斷在少數精英手上的前現代情況,宗教之本質和本旨,或許還更能被現代語境下的獨立個體所忠實地體驗及實現。
換言之,現代圖景下的社會逐步世俗化之際,個體的宗教領空未必更拘束或侷促,而是更自由和寬闊。人們前所未有地享有更多、更大的選擇空間來感受、領悟和驗證宗教。也正因此,一些宗教也才能和平地走向全世界,在各地奠下其基礎,並開始和其他宗教產生交際與合作,共譜人類文明的和諧樂章。
至於「世風日下」,恐怕更是人們對於仁愛、寬容和正義等價值的認知及忠誠度的問題,其實和作為建制的宗教不盡然相干——在最黑暗的時代,宗教都可能是暴政的幫兇。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鄭庭河 2011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