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首相慕尤丁于星期天说,政府认同华小及淡小是国家教育体系的一部分,政府原则上同意把全国所有华小及淡小转为政府学校(全津学校),不过,若要把所有国民型小学转换为全面享有拨款的政府学校,政府必须有足够财力。他也透露会与首相纳吉商讨此事。
我国共有约1200多所华小及约500所淡小,超过三分之二属于政府资助学校,也就是民众所熟知的半津贴学校。不过,华教团体指我国没有所谓半津或全津学校,所谓的半津或全津完全是因为公务员行政偏差使然,在法律上是站不住脚的。
1996年教育法令阐明,我国只有政府学校和政府资助学校。政府学校的定义是教育部长下令设立及负责其所有经费的学校;资助学校是指得到教育部资助拨款及固定资本拨款的学校,也就是发展拨款和行政拨款。换言之,这两种形式的学校都能享有政府拨款。
除此之外,教育法令也没有以校地拥有权来区分政府学校和政府资助学校;不过,教育部却以校地属于政府或民间团体来区分,更严重的是,政府在拨款资助这两种学校时存有不公平现象。华小需要依赖华社资助,筹款建设校舍;校方为了鼓励民众捐献,把礼堂、课室等以捐款人名字来命名。
华小应否转为全津或保持半津课题,利与弊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
有者认为转为全津,一切由政府负责,可以减轻董事部和华社的负担;主张维持半津者认为,董事部拥有一定程度的权力,可监督学校行政,能协助及支持学校主办活动、维护教师福利、学校发展能迅速展开等。
半津学校转为全津并不意味着就此发展无碍,例如沙巴州山打根政民小学,学校设备不完善,家长宁可把子女送到其他学校,它已从原本2000名学生跌到300余人;显然,即使是全津华小,也无法享受和国小相同的待遇。这情况只能归咎行政偏差,与全津半津或政府学校和政府资助学校是毫无关系的。
华小自1959年就被纳入国家教育体系,这些年来,华小奉行有教无类的原则,就读华校的土著人数不断增长,沙巴州华小的土著学生人数已高达33%。长期以来,华小就如“乳牛”,吃的是草,挤的是奶,为国家培育无数栋梁,待遇却无法与国小相比。
我们希望教育部废弃半津和全津标签,一视同仁地对待各源流学校,不论是政府学校或政府资助学校,都能获得公平的教育资源分配。
毕竟教育是国家千秋大业,是富国强民的先决条件,公平政策是政府赢取民心的基本条件,政府须展现具体改革与实施公平政策的诚意。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社论 2011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