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5日星期一

05-09-11 華裔選票的關鍵少數功能

我國華裔人口佔全國人口總數的比例,已從獨立初期的超過三份之一跌至今日的四份之一。

然而,人口比例下跌,是否意味著政治權益亦隨之逐漸流失?分析華裔選民的影響力,必須同時考量馬來社會的變化,才能貼近大馬的政治實況。

簡言之,華社的凝聚力所能產生的作用,是建立在馬來社會分裂的基礎上。

華裔已不在國家人口組成結構的主流內,因此,華裔選民的凝聚力作用有多大,完全繫於大環境的變化而定。舉例而言,1990年華裔選民給予當時的人陣大力的支持,然而,馬來選民和印裔同胞仍然站在國陣那一邊,結果在野陣營的行動黨依靠華人票在大部份華裔選民過半的選區報捷,但回教黨和46精神黨卻在馬來選區和混合選區一敗塗地。

而在1999年大選,因安華被逐出巫統,馬來社會嚴重分裂成兩陣營,華裔選民給予國陣大力的支持,結果長期依賴華裔選票過關的行動黨遭遇史無前例的重挫。308大選,半數馬來民眾因對國陣政權的強烈不滿再度分裂,而華、印裔選民又傾向支持在野黨,結果導致許多國陣一向來認為不可能輸的選區一夜之間被在野黨攻陷。

透過308大選的結果証明,華裔人口比例與政治影響力沒有直接關係,但卻是間接促成政權輪替的催化劑。

隨著貧富差距與社會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日趨嚴重,馬來社會的團結正面對史無前例的挑戰,如果國陣政府能夠落實透明、公正的政策,讓中下階層社會受惠,國陣取得的支持不僅僅來自馬來社會,更可以獲得廣大的華社的支持。主因是華印裔社群也存在朋黨關係導致貧富差距的鴻溝日漸擴大。

可以預見,社會階級差距擴大將是我國未來政治發展所關注的重點。華社對政治的觀注不能僅僅從族群的視角來切入,反之,必跳脫出種族思維的框架。華社在爭取本身權益的思維上,若能把族群利益放置在公共利益的基礎上來探討,或許會得到超越預期的效果。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鄭名烈 2011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