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是一個多元種族的國家,如何跨越種族、語言及文化的屏障,全世界都在看。一旦成功,勢必可成為全球的典範,這是大馬人的天命啊!”
這句話出自於一名台灣學者在大馬的一場講座,讓當時坐在台下的我熱血沸騰。
由於殖民歷史淵源,來自中國、印度、印尼至世界各地區的移民,加上本地原住民,共同形塑大馬多元族群的面貌,把原本毫不相干的華人、印度人、馬來人及原住民匯集在馬來西亞這片土地上。
過去數十年,雖然各族群表面上和睦共處,但我們在一些宗教、文化、教育等議題上仍見明顯的族群縫隙,有待縫補。好比如改教問題、宗教局官員闖入教堂、齋戒月廣告、屠宰場存廢等等。
要再次避免類似事件發生,首要是加強各族群之間的瞭解,方能互相尊重並協調。然而,檢視國內的教育政策、生活環境等,筆者質疑國內現狀是否提供了足夠的管道,讓彼此互相瞭解。
我以本身從小學至中學的經驗來看,除了平日購物溝通會用上幾句馬來話,偶爾看電視台播放的印度節目之外,學校教育確實沒有機會讓學生們瞭解其他友族的文化,頂多只是在歷史課本上的片面帶過。
一直到中五畢業後到台灣深造,我選修了《中東婦女》及《印度社會與文化》通識課。《印度社會與文化》讓我對印度社會結構有初步瞭解,還有機會欣賞印度舞蹈,認識不同的印度神明。
記得《中東婦女》授課老師在某一堂課,帶領我們參觀台北清真寺。平時在課堂上,她也向我們講解中東婦女所面臨的困難,分享其在中東留學的趣事。偶爾興起還會在課堂上誦唸幾句可蘭經。那種聲音卡在喉嚨的發音方式,很像我偶爾在國內電視上看到的宗教司,格外親切。
諷刺的是身為一個大馬人,我必須到國外參觀當地清真寺,觀賞印度舞蹈表演,這些在馬來西亞可是處處可見的呀!那時,我內心不僅感嘆,我們是這麼近,卻又那麼遠!
全球各地種族衝突事件不斷,西方與伊斯蘭文明的衝突,巴基斯坦內部興都教徒及穆斯林紛爭,中國少數民族與漢人對立事件等,如何解決種族紛爭已成為各國政府的當務之急。
9月16日為大馬成立日,綜觀過往歷史,大馬人確實有這一份使命。未來,願大馬人能攜手合作,進一步消除族群間的隔閡。在一些政策、宗教、文化等議題上,創造出更良好的協調模式,成為全球的典範。
文章来源:星洲日報‧作者:伍玉盈 2011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