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6日星期五

16-09-11 從愛國情操到團結大家庭

今年國慶別開生面。8月31的國慶日與9月16的馬來西亞日,合在一起同時慶祝。人民有一層新的思考,隔在南中國海兩岸的東馬、西馬人,應有更為緊貼的感覺。

兩個重大日子,各有重點表述。8月31國慶日:愛國情操;9月16馬來西亞日:團結精神。兩者融合,則國家必然昌盛。今年的主題「一個馬來西亞:轉型成功,人民和諧」,正好描繪出令人憧憬的美好前途。

但是站在高處看透馬來西亞,我們卻有心事重重。馬來亞半島常起事端的宗教與種族摩擦,最是刺痛人們神經線;而跨過南中國海,馬來亞半島與東馬的砂拉越、沙巴州,似近又遠,長期來關係欠密切。

今年的雙慶安排,看得出有意突顯東馬色彩。或者更貼切的說法是,鞏固東西馬一家親的情誼。政治人物說是別有意圖,我倒是覺得有此必要;踏出新的一步,翻開新的一頁。

地理阻隔可以輕易跨越,種族和諧則是長期以來最大的考驗。每逢國慶熱鬧期間,我國總要浮現與國家獨立相關的爭論,以至牽動甚至刺痛族群關係。今年的情況,同樣引人注目。

課題之一是回教黨署理主席莫哈末沙布,被指稱呼馬共為獨立英雄而延燒的事件;另外還有國家教授理事會爭論,英國不曾統治整個馬來亞,並沒有所謂的爭取獨立。因此,何來獨立英雄云云。

國家獨立的爭論,牽連各族社會的犧牲與奉獻。因此多多少少會產生衝擊,以至破壞。但是,一個開放自由的社會,卻又應當如此言路大開,允許各方論見與辯論。因此我們不必排斥爭論,而是人民需要有此能耐與智慧,面對考驗。

例如國家教授理事會所言,否定了人民長期來所認知的國家獨立歷史。如果歷史改寫,其牽動的層面與人事將是驚天動地的。然而,歷史辯論雖然常有之,卻非輕易就能做改動。可取的一點就是經此思考,人民從學術角度增加了一層認識。

1957年8月31日獨立之後,或者1965年9月16日建立馬來西亞大家庭以來,人民經歷一波又一波的辯論與衝擊,就是這樣在浪濤聲中增加智慧,成熟長大。

國慶日原本就是重大日子,任何改動慶典的做法,當然引起廣泛注意與議輪。所幸831與916同樣重要,我們不必分彼此,而是需要這樣的日子以擱下一切分歧與爭端,共同慶祝,築夢未來。

是的,慶典可以改動,事項可以爭論,但是精神堅定不能移。從國慶日到馬來西亞日,從愛國情操到團結精神,我國各民族要用最熱誠的一顆心追求一個馬來西亞。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潘友來 2011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