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9日星期一

19-09-11 誰患上歷史分裂症?

916馬來西亞日餘溫未退,原本不會引起成為爭議的「殖民」與「獨立」,卻因一位社會科學系教授再納克林對「殖民」字眼的詮釋,打亂我們對馬來亞歷史的認知。

再納克林除了是霹靂州蘇丹依德里斯大學的教授之外,也是大家認識甚少的全國教授理事會屬下的歷史、遺產和社會文化小組主任。

9月9日他發表「馬來亞不曾被英國殖民,而是受保護」言論的地點,不是在該理事會的辦公室或蘇丹依德裡斯大學,而選擇在高教部大樓內。

這就奇怪了。他的言論,或者教授理事會較後的文告指出,「英國統治期間」不應等同為「英國統治」,因為這是不確實和不妥當。這番言論是否也代表高教部的立場?官方認同此歷史觀?

教授理事會能代表全馬的教授嗎?他們承認英國統治期間的效果是一種殖民,但馬來半島卻不曾被殖民。這是字眼的詮釋?還是概念的偷換?

理事會承認,英國看來是進行殖民,因為馬來半島聯合邦事務是由隸屬英國殖民地辦公室處理。不過,英國依然維護馬來主權。

再納克林根據霹靂州與英國1874年簽署的邦咯條約的內容,得出霹靂受到英國保護,但蘇丹必須委任受薪的參政司(Resident)。

除了宗教和馬來習俗之外,蘇丹在所有政務必須徵求參政司同意。蘇丹被迫簽署不平等條約,交出權力,割讓領土(將實兆遠與附近島嶼讓給海峽殖民地)算不算被殖民?殖民與否是歷史和政治的詮釋角度,就如經典的「看起來像我,聽起來像我,但不肯定是不是我」的道理一樣。

再納克林發表「不曾被英國殖民」前,我曾於8月18日針對馬來政治課題訪問他,他也發表類似的談話。

他說:「馬來半島不是被殖民,而是被保護和被管理。英政府不是強行佔領,而是帶著(邦咯)條約來談判。」

「蘇丹的主權還在,就如當時你犯法受法律制裁後,犯人尋求蘇丹減刑或寬赦,不會老遠飛去英國尋求女王寬赦。」

我一時回不了神,直覺這是硬拗嗎?他也批評青年缺乏正確歷史觀,受互聯網的歷史詮釋影響太深遠…

我在想,按照其邏輯,他應該不敢否認大馬是君主立憲國家的事實。雖然馬來統治者僅維持宗教和馬來習俗的權力,而保護和管理權已移交到政府手上。

歷史學家和社會學者的論述可以百花齊放,彰顯學術自由,可惜非主流的論述和學派,往往無法享受同等的自由度,特別是獨立前的左派運動史。

猶記得數年前曾有人挑起,國民大學經常出版有關左翼歷史著作書籍課題,並質疑學者們背後目的。當時國大出版一些研究我國左派歷史,包括馬來左翼領袖的書籍,市面上也出現許多左派領袖的回憶錄。

獨立的意義在於還原歷史,哪怕它是多麼不堪回首。若無法正視過去,如何自信地應向未來?當點算「獨立」功臣與貢獻名單還存有爭議時,又來另一宗「殖民」紛爭時,歷史不僅無法提供經驗,反而製造更多、更大、更複雜的問號。

別一直責怪年輕人歷史貧血,我們的歷史記憶只是片段;這邊廂輕易受挑戰,另邊廂卻不容許他人質疑。

這種歷史分裂症不值得驕傲歡慶,不僅是歷史學者的悲哀,也是大馬人民的不幸。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藍志鋒 2011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