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說:“優秀的個性和堅強的意志比智慧和學問更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個性的偉大。”
許多人並沒有受過很多教育,但在社會上卻取得很高成就,原因在哪裡呢?我想良好的個性是主要原因。就拿項羽和劉邦來說吧,相對於劉邦,項羽在軍力比較強大,但與劉邦爭奪天下數年,卻優劣易位,最終敗下陣來,自刎於烏江之濱;這是為甚麼呢?主要是項羽性格上的缺點如虛榮心、輕信、寡謀等不如劉邦的善交際、能能屈能伸和自我控制能力等個性優點。
很多家長把孩子能否成才寄望於學校。沒錯,如果孩子有良好的個性基礎,通過學校,對孩子成龍成鳳的希望比較不會落空。目前我國學校教育模式是群體性教育模式,也就是教師的教導主要針對整個班級,沒有人性化或細緻到照顧每個學生的不同成長需求。在這種情況下,有良好個性的孩子,其良好的人格就容易得到強化和提昇,各種能力得到鍛煉,知識也得到傳授。相反的,個性有缺點的孩子如缺乏自信心、獨立意識、合作精神、同情心、自律,有破壞和攻擊傾向等個性的孩子,在群體性學習模式下會適應不了,製造紀律問題,影響自己的學習,也影響群體的學習。
同一所學校,同樣的班級和教師,為甚麼有的孩子能順利畢業考上好的大學,有的卻磕磕絆絆,無法完成學業?關鍵往往不是智慧的問題,而是個性或人格出了問題。
我們會發現,在小學階段性格有偏差的學生,來到中學階段,往往印證“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句俗語。很多中學教師歎息,已是中學生了,還那麼不自覺,上課睡覺,聊天喧鬧,功課不做,考試不準備等,對學習完全心不在焉,表現出沒有紀律、沒有責任心及合作精神的負面性格。他們給教師的教學帶來很大問題,消耗掉很多資源。而最終他們也面臨被教育體系淘汰的命運。
俗話說:“三歲定終身”,其意思是幼兒階段是非常關鍵階段,父母要為這一階段的孩子創造良好條件,滿足孩子在智慧發展和個性成長的需要。這一階段錯過了,要把孩子拽到正軌就會困難重重,代價就會很大。
不是所有家長擁有正確的育兒理念或都掌握育兒技巧,教育高的父母可以通過各種管道獲得相關資訊,但普通家長可能沒那麼有條件,因此在協助準媽媽或新媽媽正確育兒,培養孩子良好個性方面,政府的婦女與家庭部門應該有相應政策和建設。當務之急,華小和獨中及華團可以多舉相關的講座,以提昇家長的認識,培養出好的“幼苗”,以便將來都成為華社及國家的“大樹”。
文章来源:星洲日報‧作者:黃聖銘 20110902